(要闻)黄河船夫与渭河航运 □刘宁
本篇文章1837字,读完约5分钟
如果从东面进入Xi安,乘坐陇海铁路,只能在1934年之前到达陕西,然后要坐船过黄河才能到达潼关,所以可以看到尘土飞扬的同西路。同西路,顾名思义,是从潼关到xi的交通大动脉。潼关是陕西的东门户。有人说潼关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西侧靠近通水。还有人说,黄河从北向南,在这里流到铜冠山,所以取名潼关。潼关是三省鸡叫闻的地方,属于陕、豫、晋三省交界处,南有华山,北有黄河。河山距离很窄,易守难攻。历史上这里发生过多次战斗。
1924年,作家孙伏园、中国现代文坛巨匠鲁迅、王杰三、王同领等前往西北大学参加暑期班讲学,路过潼关,潼关街上许多咸菜店挂招牌宣传出售鲁迅吃过的咸菜。当时,陇海线尚未到达Xi,孙伏园一行从山州到潼关有180里的水路行程。根据孙福元后来在长安路的描述,“平地比我们从山州经过潼关的那段河高三五尺。从船上看,两边好像都是高山,其实山顶也是平地。河床很稳定,不淹不分流,和下游情况有很大区别。但是下层被封杀的原因还是上层。虽然上游河岸比河面高35-30英尺,但土质不坚实。遇大雨或急流,河岸泥墙可随时随地零零碎碎地倒下,河水顺流而下,造成河床高于地面的险情。这完全是因为上游两岸没有森林。森林的作用,一是可以巩固河堤,二是最重要的是可以让流入河中的雨水变得平缓,不至于把黄土带下去。和我们一起旅行的人,所以在黄河船上,似乎‘坟船建庙’一般都是规划黄河两岸的森林事业。”
1932年至1935年(具体时间不详),捷克汉学家普希金从潼关进入Xi。这时陇海铁路已经到了Xi安,普希金描述了坐火车通过黄河铁路桥的危险场景:“洪水冲走了桥栏杆,使得栏杆下的梁大部分向柱子倾斜。火车就像在光秃秃的铁轨上摇摆,left/きだ只要有一点点松动,或者如果铁轨稍微分散一点,我们就会被埋在脚下翻滚的泥流中。.....你可以想象一下,火车在急流中一座摇摇欲坠的桥上悬挂了45分钟,水是微红的黄色。水离铁轨只有几厘米远,水从旁边流过。树上、狗和其他杂物漂浮在水面上。只要有稍微粗一点的树干,铁轨就有可能在某处断裂。桥在汹涌的波浪冲击下似乎在颤抖。”
1924年,孙伏园等人在汹涌的黄河上,感受到了另一个场景。他们最早接触的陕西人是黄河上的船工。“你能猜到是什么样的人在为我们摇黄河船。我告诉你,他们是赤裸裸的赤裸裸的。在他们紫黑色的皮肤下,有健康快乐的血肉。头发是剪的,他们只知道自己的安慰,从不在乎‘和尚吃洋枪,沙弥戳刀,辫子有功劳’。他们懒得模仿Ku·唐生先生,但也懒得模仿我们。什么平头,劈头,陆军式,海军式,法式,美式,对他们来说都没有意义。他们只知道自己的头发长了就该剪了,却不认为剩下剪下来的头发还能粗制滥造出各种花样。鞋子没穿,所以五个脚趾都绷直了。不像我们从小的京味鞋,这个脚趾压在那个脚趾上。”黄河船夫坚强、原始、坚韧,让孙福元一行人感触颇深。
黄河最大的支流是渭水。孙福元一行在长安讲学后,从Xi东郊的草滩乘船回京,然后在渭河进行了一次航行体验。“从长满草的沙滩出发,向东走二百五十里,到达潼关,都属于渭河水道。渭河虽然在下游,但是水流不是很急,走了四天半就走了二百五十里。像黄河一样,两岸都有村庄,却没有钓鱼。不知道兖州之间的渭河是不是这样。为什么今天没有渔夫的影子?陕西人的本性,我上面说过,都是渭河两岸的陕西人,他们治理渭河的能力可想而知。我很希望陕西的局势一旦实施了陕西水利局长李仪祉先生的卫卫治水计划,会有很大的改变,那就是陕西人的本性会由安静逐渐转变为活跃,与今天大不相同。但是,据说与甘肃相比,陕西仍然是世界第一大省。陕西的物质生活终于极其低下,日常的温饱工具都要交给外省。在精神生活方面,理学如此沉重,足以让我惊叹;然而,在甘肃,据云,物质生活更低,理学的空气更严重。少女寡妇不得不遵守,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道德,而饱受苦难的普通孩子,在十几岁的时候还是赤身裸体的。这是多么不协调的情况啊!……”
民国时期,陕西封闭落后。在长安路上,作家们已经感受到了陕西人的宁静、沉默与和谐,揭示了理学影响下陕西人的沉默人格。汉唐盛世秦人的开拓刚健人格,在当时已经失传。
新闻推荐
陕西省麻醉师创新技术成功解救非洲儿童
(记者连京通讯员郭亚东)近日,第35批赴中国(陕西)援助苏丹医疗队麻醉师任俊义在设备和药品短缺的情况下,成功成为当地一岁患者...
陕西新闻,新鲜,信息量大。你可以走遍天下,却尝不到家乡的味道。不管离陕西多远,都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这里见面。
标题:(要闻)黄河船夫与渭河航运 □刘宁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陕西新闻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陕西省本地新闻的资讯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陕西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