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尘封六十年 丹心照汗青 《陕北早期党史资料》后记
本篇文章2388字,读完约6分钟
魏建国
这本书从第一次构思到现在已经跨越了82年。如果从手稿的完成算起,已经60年了,一部完整的贾。这无意间应验了赵桐如的弟弟、好友、著名作家刘清的名言“文学创作应以六十年为一个单位”。
这本书的草稿是在1936年中共中央进入瓦窑堡期间形成的。瓦窑堡是赵桐如的故乡,是瓦窑堡的解放者。后来,因为长期处于恶劣的战争环境中,他承担了繁重的工作。特别是1946年10月至1949年2月,在榆林被敌人囚禁三年,大脑被国民党特务毒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长期遭受“幻听”、“幻视”折磨,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字。期间,1941年,为了配合中央组织部考察自己的历史,他写了一篇关于吴家坪战役前后过程的材料,七八千字。1943年整风期间,他简单列举了1924年至1930年西北、陕北党团的关系、时间、日期,抄了两份,一份交给西北局,希望审阅。参考后报中央,然后不知道在哪里;一份当时保存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发现是1946年正月被老鼠咬的。有一次在档案室看到一张没有签名的简表。从内容来看,应该是赵桐如写的那本。从1940年到1945年,赵桐如不止一次地向有关方面提供了党在西北、陕西、陕北的许多史实,以满足当时收集党史、革命史资料的需要。这些材料为后来的写作奠定了基础。真正的写作直到民族解放后才进行。
本稿共二十五篇,其中国共两党各一篇,陕北特委成立后七次重要会议各一篇,陕北二十三县及延安以北十六县各一篇。从写作时间来看,1951年6月为当年7月的一次革命历史展览写了7次会议。当时写了两部分材料,一部分是群众斗争和军事起义的材料,曾经展览过,现在发现了一些史料;另一部分是党的秘密活动资料,当时因为保密原因没有展出,直到1958年写史料时才转载。16县的材料写于1958年3月25日,5月28日完成。随后,作者先后抄了七次会议的材料,然后于6月3日写了两篇总结:《国民党在陕北的二十五年》,6月4日写了《中国共产党在陕西的最早活动》。至此,全文终于完成。
手稿写完之后,总是压在档案里,很少有人关注。80年代前后,有同志在地方党史部门搜集整理时发现了这一材料,陕北部分县市在编纂地方党史时也零星使用。现在翻看陕北的一些地方志或者《中国共产党组织法》,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些史料就是由此而来的。然而,这一信息的真正价值从未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承认。
2007年1月24日,我在档案馆查阅资料时,从目录中找到一些赵桐如签名的文件,要求阅读。工作人员去仓库检查后,回来告诉我这些材料都是一起订的,打不开。我欣喜若狂,意识到自己找到了宝藏,立刻自费复制了一份。我从其他资料上知道赵桐如写了一部完整的陕北史,但我以前没见过,家人都说没见过,都以为早就毁了。当工作人员把稿子递给我的时候,我心中的感情,11年后,充满了幸福。回来后,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逐字逐句的看稿子,非常震撼。从2月24日到3月27日,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把所有的22万字手稿输入电脑。实际输入不下100万字,工作量巨大。
整理完资料,我们在很小的范围内做了一些交流,看过的人致敬。它在陕北唯一出版的文学刊物《延安文学》上真正公开了。从2011年第一期到2012年第六期,共连载12期。材料发表后,反响强烈,好评如潮。全国各行各业的人都对这部作品感到惊讶,迫不及待地阅读了以下内容。
在连载期间,我有幸见到了著名的党史和军事史专家王小贱。他是一个曾经在陕北队里,对陕北有着深厚感情的北京知青。曾任开国大将李达和少将王兆祥同志的秘书。他帮助两位老将军撰写回忆录和编纂纪念文集,对西北党和西北红军的历史有着深刻的了解。看完这份史料,他敏锐地意识到了它宝贵的学术价值,并与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2013年,肖剑老师向中共历史出版社郑重推荐了这份史料。2015年6月底去北京与中共党史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同意8月底前交稿。没想到回到延安后,工作很忙。要正常编辑出版刊物,编了两期特刊纪念抗日战争和长征胜利,耗费了全部精力和时间。直到2016年7月才写好前言和后记。期间费了好大劲才筹到出版经费,直到2016年底才圆满解决。
一支真正的笔,一千个字,一千件事。这段历史太丰富,真相被淹没太久,作者的人生经历太复杂,个人命运太悲惨,今天很少有人知道他。为了让读者理解这本书,认识到它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这些基本内容必须解释清楚。我坚持赵桐如老师范文澜在北平大学读书时所提倡的“无根无据”的原则,潜心苦写。从2016年7月到2017年6月底,整整一年,我像蜗牛一样爬行。以每天不到1000字的速度,写了一篇3万字的《概述》和一篇7万字的《作者简介》,初步建立了《赵桐如传》的大框架。经过几十次修改,保留了2万多字的《概述》和4000字的《作者简介》。然后进入制图程序,反复采集,筛选,有文字介绍,需要几个月。最终选出215张历史图片,包括158人的165张肖像和50张其他图片。
2004年进入赵桐如的精神世界至今已有15年,完全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但成就有限。这是因为我的才华浅薄,几乎没有时间写一千字的文字。所有的字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磨”出来的。十年的剑一直很难。就我而言,十年也磨不出来。就是“铁杵磨针”的功夫。让我如此痛苦地投入其中并乐在其中的深层动力是,我遵循了伟大学者、管雪创始人张载的“古为今用”的指示。我很清楚,我做不到“为天地立心,为众生立命,为天下开太平”的宏伟任务,我只能做点什么,尽自己的一份“向圣界学习”。成绩大小,不敢造次。新闻推荐
陕西省70年医疗卫生成就之旅,一切为了健康
无论是在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中,还是在世界历史的跌宕起伏中,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建设和发展都是一种翻天覆地的兴奋之情...
陕西新闻,讲我家乡的故事。观点、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在陕西传播正能量。看看家乡,品味家乡情怀。家的声音很远。
标题:(要闻)尘封六十年 丹心照汗青 《陕北早期党史资料》后记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陕西新闻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陕西省本地新闻的资讯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陕西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