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扶贫工作纪实 让全体中国人民迈入全面小康
本篇文章6146字,读完约15分钟
新华社记者历史潮流总是向前冲,
伟大的事业仍然需要克服困难。
中华民族的沧桑再一次迎来了命运传承的关键时刻——
回顾过去,用了30多年的时间,迅速使7亿多人脱贫,实现了联合国第一个千年发展目标。扶贫的目标,“中国奇迹”举世瞩目;
展望未来,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奋斗第一个世纪的目标将顺利实现。中华民族将第一次告别绝对贫困。
让全体中国人民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握世界潮流,注重顶层设计,创新扶贫措施,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使发展成果更加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进。
这是一种责任和责任——“世界是由人民的财富统治的,世界还在民间音乐中”。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要特别关注和照顾各类困难群众。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44天的习近平,冒着零下10摄氏度的严寒,在除夕夜来到了地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河北省阜平县。【/br/】为国效力的人遇到像父母的爱子、兄弟的爱弟之类的人,闻其饥寒,心生悲哀。
这是让所有人共同富裕的崇高使命-
贫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痼疾,与文明的发展是齐头并进的。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饱受贫困之苦。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受多种因素制约,发展相对落后,贫困人口众多。
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目标。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有需要的人脱贫致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公正,造福人民,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视察时说。
“习近平同志就任总书记后,国内考察的第一站是改革前沿的深圳,第二站是革命老区河北滦平县,专门做扶贫开发工作,体现了党中央的扶贫开发。非常重视。”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福说。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消除贫困放在治国的高度。扶贫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长期稳定。”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研究中心主任王三桂认为。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且始终如一的关注和实践——
20世纪60年代末,习近平16岁之前,从北京来到陕北的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与村民们一起辛勤劳作了7年。当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回忆。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的愿望一直根植在他的心里。
20世纪90年代,习近平在福建宁德担任市委书记。宁德当时还是很穷的。经过深入调查和思考,习近平提出,要摆脱贫困,首先要摆脱“意识贫困”和“思维贫困”,提倡“四个基本单位”的作风,强调“弱鸟先飞”的意识,倡导“滴水穿石”的精神...宁德工作期间编写的《脱贫致富》一书,体现了习近平在扶贫开发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习近平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为福建-宁夏对口扶贫合作做出了大量努力。与宁夏合作实施“千村扶贫开发工程”,从福建沿海地区选择8个较发达的市县帮助宁夏8个贫困县,扩大两省和地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如今,闽宁对口支援已成为江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0多年来,我在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一直是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花的精力最多。“在40多年的生活中,从一个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到一个伟大国家的领导人,习近平一直关心穷人,关心和思考扶贫开发。
梳理习近平总书记此前的国内调查,可以发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26项国内调查中,有15项涉及扶贫开发,7项以扶贫开发为重点。【/br/】从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古家台村,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石洞村;三年来,从大雪封山的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到贵州遵义华茂村,总书记亲临现场,察看了真实的贫困,钱山经历了各种水雪,用不懈的脚步丈量着中国的每一寸贫困。
“我去过中国大部分最穷的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新疆。这两年我去了十几个贫困地区,去村民家和他们聊天。我担心他们的生活有困难。他们每过得好一点,我就觉得幸福。”总书记习近平深情款款地说。【/br/】细心的人注意到,岁末年初,总书记总会出现在祖国最贫困的角落,讨要饥饿、温暖、困苦;如果公务繁忙,你还会拿出空给贫困地区的人民写回信,鼓励他们增强信心,为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即使在海外参加国际活动,我在演讲中还是会怀念国内的穷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常委、张德江、俞、、、、张等也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寻求扶贫攻坚方略。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决策部署下,经过不懈努力,“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11-2014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22亿减少到7017万,累计减贫5221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总人口。
穷人的收入显著增加。新世纪以来,重点扶贫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10元,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5.3%。
社会保障日益完善。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全国农村5000多万人纳入低保范围。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工程、农村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生活费补贴等“优惠”政策相继实施,千方百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自然村有道路、电力和电话,约占90%。在过去的四年里,中国在14个有特殊困难的毗邻地区修建了14条农村公路,其长度几乎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的500次往返。到今年年底,除西藏外,西部地区80%的村庄预计将有沥青(水泥)道路。青海省玉树和果洛高海拔地区最后3.98万无电人口今年将全部用电。
“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的成就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多,这是前所未有的成就。”世界银行中国局前局长罗兰说。
这是一种清醒和自我意识——“小康社会不是小康,关键是看老乡”。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努力工作,决不让困难地区和人民落后。五年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但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将是扶贫征途上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
“现在距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五六年的时间,但是困难的地区和人还是很多的。我们一定要刻不容缓地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人民落后。”面对中央党校党委书记培训班的众多学员,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动员讲话。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扶贫开发,就像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你每前进一分,难度就增加十分。
未来五年,我们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扶贫形势-
目前,中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592个重点扶贫开发县、12.8万个贫困村和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很多贫困地区属于历史上的极度贫困地区,在仁中改变面貌,实现脱贫致富任重道远,不是一天的事;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对减贫的边际效应逐年递减。同样的输入和方法,很难获得和过去一样的“输出”。【/br/】未来五年将承受日益紧张的时间压力-【/br/】从2015年到2020年,五年多时间将贫困人口减少7000多万,也就是说每年将减少1170万贫困人口,平均每月100万人;【/br/】按照过去30年600多万人的年均减贫率来看,7000多万人脱贫需要11年,也就是说到2025年才能实现目标。
“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硬骨头、艰苦奋斗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扶贫开发形势作出了清醒冷静的判断:“十三五”时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面对复杂的形势,党中央不断加大扶贫开发的动员和部署。【/br/】谈到总书记今年的国内调研之旅,扶贫开发工作成为全年的一大主题:年初的第一站是考察云南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不到一个月,他来到陕西延安,向老人表示慰问。6月,赴贵州召开扶贫开发座谈会,做了重要部署。10月,他出席了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级别论坛,并发表了题为"共同努力消除贫穷,促进共同发展"的演讲...
这是一次大规模、非常规的决策部署-
在延安,他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工作,明确目标任务。【/br/】在贵州,他亲自带领四位政治局委员和七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党委书记深入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调研。他主持召开了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工作座谈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扶贫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效果更直接、持续效果更好的措施...
“在总书记看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全面小康,更重要的是要让农村和贫困地区尽快赶上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研究员党国盈认为,这意味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br/】扶贫是小康社会,有历史内涵不用说,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明确的历史意识。
“不能宣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另一边几千万人生活水平低于扶贫标准线,这不仅影响人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实现中国梦的行进坐标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关键一步”,而消除绝对贫困是实现这一“关键一步”的“关键跨越”。
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中国消除绝对贫困不仅是全体中国人民全面走上小康社会的道路,也是对国际减贫事业的重要贡献。【/br/】联合国发展峰会制定的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将消除绝对贫困作为首要目标——在未来15年内彻底消除极端贫困,将每日收入低于1.25美元的人口减少至零。然而,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仍有10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未来15年,减贫对全世界来说永远是一场艰巨的考验。
“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将提前10年完成,这是对世界减贫进程的重大贡献,也是人类社会的里程碑式成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说。
这是一种实践和探索——“保民之道,在于观民之苦”,实行精准扶贫和扶贫,因为乡镇与家庭、村政策、家庭做法相适应,扶点扶根伟大的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到2020年解决7000多万人的绝对贫困问题,不仅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考验。
非常目标,当有非常措施的时候。
“抓扶贫开发,既要有整体联动,有共同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极端贫困村和家庭的帮扶。”2013年11月3日,在湖南省花垣县,面对新时期的扶贫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构想。
这种立足于中国贫困地区实际的创新思路和伟大创举,已经成为新时期指导中国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精准扶贫的深刻内涵-
“扶贫开发已推进到现在的水平,精准很重要,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
“建立精准扶贫机制,扶点、扶根、扶贫扶家。”
“一定要坚持人地政策,扶贫原因政策,扶贫类型政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针对性治疗,不搞漫灌,看花,做大。“
创新体现在顶层设计——
改革评估机制。中央明确指出,对贫困县的评估“从主要评估地区生产总值转向主要评估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贵州、甘肃、河南、海南、云南等省进一步因地制宜地出台了贫困县考核办法,贫困地区到处都是扶贫帮困的热潮。
整合扶贫资金。扶贫项目渠道不一,点多面广,“把辣椒面撒得到处都是”解决不了大问题。中央政府不断改革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方式,使不同渠道的资金“拧成一股绳”,发挥扶贫开发的综合效应。
挖掘内生动力。扶贫要帮助志愿者,贫困地区的发展既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内生动力。在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各项扶持政策的基础上,中央政府向全国12.8万个贫困村派出40多万名“第一书记”,带领贫困群众找到出路,找到发动反贫困“最后一战”的途径。
停止贫困传播。先扶贫、治傻再扶贫是扶贫的根本方针。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同时出台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等“优惠”政策,防止贫困代代相传。
激发财务活力。中国出台了财政贴息扶贫小额贷款政策。已建卡贫困户可享受5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财政贴息贷款。仅去年一年,他们就发放了近1000亿元贷款,为穷人发展工业带来了生活用水来源;扶贫再融资和专项金融债务的探索日趋成熟,有望“掀起”新一轮扶贫投资。
围绕精准扶贫战略,十八大以来,扶贫新机制陆续出台,扶贫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创新在于精准实践-
支撑对象精准。完成全国贫困人口建卡工作,找到贫困的“家”;
项目安排准确。扶贫项目审批权限下放至县,便于基层因地制宜;
资金的准确使用。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将其与扶贫成效挂钩;
计量准确。为每个贫困家庭规划一条脱贫之路,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救助措施;
因为村里派人准确。选拔优秀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帮助确定发展路径;
脱贫的结果是准确的。研究制定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标准,对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
全国各地相继实施“六精”措施,扶贫开发资源沿着精准扶贫的“管道”有效地“滴灌”到需要救助的贫困人口身上,为扶贫开发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路径选择中突出创新-
“滦平山地面积3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较高,适合发展林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还有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天生桥瀑布群等景点,距离京津等大城市不远。北靠五台山,南靠西柏坡。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很大。“早在三年前,习近平在视察河北省阜平市扶贫开发工作时,就十分重视扶贫路径,亲自为阜平脱贫提出建议。
习近平指出,要促进扶贫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好的思路和好的办法。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
10月16日,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面对全球扶贫参与者,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五批”扶贫路径:
通过支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为穷人创造“造血”能力;【/br/】通过搬迁实现一批的搬迁安置——搬出“穷窝”,砍掉“穷根”;
通过生态保护脱贫——用生态补偿回馈贫困地区;
通过教育帮助穷人----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以提高就业技能;
通过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保证一批人“不被落下”。
“一批五个是枚举和思考,但不仅限于此。“最重要的是隐含了按人地、按贫困、按贫困类型制定政策的分类政策思路,这是新阶段扶贫思路的创新,是扶贫开发的根本路径。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成功经验得到进一步发展,在继承和创新方面更加富有活力。
.....
人民也工作,人民也能过上小康生活。
中华民族为解决温饱问题,实现小康奋斗了几千年。现在,美好的画面即将成为现实。
号角吹响,胜利即将来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乘风破浪,朝着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编辑:秦
标题:(要闻)扶贫工作纪实 让全体中国人民迈入全面小康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陕西新闻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陕西省本地新闻的资讯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陕西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