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民法总则草案今提请大会审议 这个西安人参与编纂
本篇文章1807字,读完约5分钟
■采访者:
孙,Xi长安区人,新中国第一位民法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研究员。参与编纂《民法通则》的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所所长。
■面试背景:
3月8日,民法通则草案将提交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为了了解涉及每一个中国人利益的《民法通则》的编纂过程和意义,《中国商报》记者3月7日采访了孙。
民法通则:解决中国特有的问题
华商报:3月8日,民法通则草案将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请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民法通则。
孙::民法通则草案的修改,要从民法史入手。自17世纪以来,民法典在世界各地相继出现。中国的民法是30年代编纂的,新中国成立后整理了大量的民事规范。改革开放后,被视为民法第三次编纂。除了民法通则的内容,还有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其他法律。《民法通则》的基本思想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因此有必要编一部新的《民法通则》。
华商日报:民法通则草案有哪些内容?
孙:民法调整的事务涉及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群体和组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民法成为国家法制建设的基础工程。根据“提出共同原因”的实践,民法中的一般问题被概括为民法的一般原则,也成为庞大的民法规范的统帅、纲领和基础。本次提请审议的民法通则草案规定的问题包括民法的立法依据和基本原则、自然人作为民事主体、法人作为民事主体、民事权利的主要内容、法律责任等。有必要解决我国特有的问题。
重点:强调多重责任可以同时使用
华商日报:你说民法通则要起主导作用。内容的体现是什么?
孙:《民法通则草案》编纂的几个原则。首先是平等原则。民法只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行政分配不属于民法范畴;第二是公平原则。公平的含义很抽象,但在民法中必须时刻体现出来,比如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民法总是说个人是利益主体,实际上也要考虑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第三是诚信原则。诚信在我们的社会中非常重要,应该作为一个基本的计划来体现;第四是公序良俗原则。个人行为应符合法律规范、公共秩序和道德标准。这些都是民法典中的“上位法”,应该在整个民法体系中渗透和引导。
华商日报:民法通则的编写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有哪些文章有亮点和新意?
孙:首先,要坚持中国式的法律。从我国现实出发,以《民法通则》的编制过程为例,针对我国目前老龄化问题,监护制度的解决空间很大。传统法律是为了解决未成年人的监护问题。现在,我们主要面临的是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养老的问题。这是我国民法通则的特点。还有一个绿色原理。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不属于民法范畴,而是关系到社会个体的生存。所以民法通则中一定要有一定的规定。另外,民权的修改也是一大内容。在当今社会,一部民法典不能解决公民权利保护问题,因为在民法之外,如商法、知识产权法、行政法、道路交通法等。,都涉及民权。据我统计,我国有200多项关于公民权利的立法,这些立法必须在民法通则中得到反映和协调,以便民法通则对它们具有管辖作用,而且,
华商日报:你刚才提到民事责任的标准是民法这个总原则的亮点。怎么解读?
孙:归根结底,权利是要靠责任来保护的。民法是一项权利立法。从世界各国的角度来看,一些国家的法律中没有完整的责任制度。我们民法通则还是详细写下责任,强调多重责任可以同时使用,更有利于权利的保障。
民法典:2020年完成编纂
华商日报:民法通则会提交审议。这个过程将如何进行?
孙:3月8日,《民法通则》提请代表审议。大的要逐个检查,小的要用标点符号检查。之前工作了很多天,每次看都会发现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华商日报:你对审批有多自信?
孙::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现在,一般规则的体系差不多完成了。接下来就是整合,也就是法律的编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消除法律之间的矛盾,二是弥补法律的漏洞,三是创造一些新的规范。下一步民法典编纂要做三个方面,目标是2020年完成。
华商报:2013年起,你在全国人大提出议案,建议编纂《民法通则》、《民法典》。在这个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孙:一开始压力挺大的。大家都认为有民法通则,没有必要编民法典。《民法通则》其实是民法体系中间的一部基本法,但现在156条规定中只有十几条在用,涉及物权债权的大量被单行法代替,剩下的规定大多是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建立的时候人们对民法的看法,所以我觉得这些规定不符合实际。华商日报派记者张晓刚到北京
编辑:李晨
标题:(要闻)民法总则草案今提请大会审议 这个西安人参与编纂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陕西新闻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陕西省本地新闻的资讯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陕西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