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陕西新闻网”在本站您可以浏览到陕西省10个市最近发生的最新资讯,是世界人民了解陕西最好的一个窗口。

主页 > 资讯 > [陕新闻]他创作了人民币毛主席像,成名作获毛主席好评

[陕新闻]他创作了人民币毛主席像,成名作获毛主席好评

来源:网络转载更新时间:2020-10-16 00:40:02 阅读:

原标题:他创作了《毛主席画像》,他的著名作品受到了毛主席的赞扬,纪念著名画家、中国书画中毛主席形象的第一人刘文西

在他70年的艺术生涯中,闻喜几乎一生都致力于艺术和他深爱的黄土地。83岁的画家陈广健在告别陪伴了自己一辈子的丈夫后,对刘文西的艺术人生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1949年我们认识的时候,我13岁,闻喜16岁。从上海到浙江,我们同学有9年;从浙江到陕西,我们工作生活了61年,正好和共和国同龄。

2019年7月7日,中国著名画家、人民艺术家刘文熙因病在xi延安逝世,享年86岁。

他是中国第一个画毛主席的人。我一生中从未见过毛主席,但我创作了《毛主席和牧羊人》、《毛主席旁边》、《搬到陕北》等数百件艺术品。1997年接受任务,设计了国内流通的第五套人民币毛主席头像,成为国内印刷量最大、利用率最高的画。

他是新时期中国画发展的杰出代表,也是实践艺术创作扎根于人与生活的代表。60年来,他在陕北写生100多次,创作了3万多幅反映黄土风情的素描和上百幅绘画,以《四世同堂》、《黄土地主》为代表。

从青年教师到Xi美术学院院长,从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到创办学校,中国唯一的学术流派黄土画派成立了。他为中国艺术界培养了一批基础深厚的艺术精英,如杨晓阳、王子武、崔振宽等。

他一生都在践行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艺术大师吴作人评价他是:半条命青山,半条命黄土,艺术为民,生动而闭塞;艺术界评价他为新中国培养的艺术高峰。

刘文熙创作的毛主席第五幅画像。

毛主席头像用人民币创作的背后

在Xi南郊慈恩西路东侧,告别刘文熙的第二天,陈光建和他的孩子以及几个学生静静地坐在客厅里,一个个回忆着过去的岁月。作为嘉宾和旁观者,有幸聆听了整个对话,了解了刘文西艺术生涯中最神秘的创作细节和故事。

1997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刘文西在北京接受了一项神秘的任务:为第五套人民币设计毛主席像。

起初,闻喜犹豫了。当时,经中央审查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CPPCC会议上提供了主席的全身照片。原图只有半寸,不仅小而且不清晰,后期还修过,明暗难分。陈广建说。

事实上,流通中的毛主席头像是完全创作出来的,没有一张照片和人民币的角度是完全一样的。

据刘文熙的学生、前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说,1997年的一个下午,他看见刘文熙双手插在裤兜里在美院里走来走去,很神秘。杨晓阳说平时刘老师直接叫我名字,那天却勾搭上了让我过去。我就知道出事了。

走进刘文熙的办公室,杨晓阳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数百张毛主席的半英寸、一英寸和两英寸的照片摆在方桌上,角度和形状各不相同。

虽然他塑造了许多毛主席的形象,但为了向所有中国人展示完美的领袖形象,刘文西不仅谨慎,而且精益求精。有些角度向左,有些角度向右。刘先生通过小镜子进行对比反射,或者先用放大镜放大,再用小镜子折射。他把这个换了,又用那个修了,最后完整地塑造了一个毛主席像。

回忆说,刘先生最后画得越好。有一天,他拿了两个作品给我看区别。我说没有区别。他说你再看,我还是看不出区别。他说一只眼睛比较大,看起来比较外向;一只眼小,含蓄深沉。画中如此细微的差别,都是他长期学习和实践领袖形象的结果。

经过反复提交,整个创作历时两个多月才定稿。交稿后,刘文熙直到199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50周年纪念日,第五套人民币正式发行时,才再次看到这幅画。

陈广建说,闻喜对这个创作不是很满意,他觉得自己能画得更好。

刘文熙正在和他的创作对象分享他的画。(照片由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提供)

来自艺术之乡的艺术家

刘文熙1933年出生于中国越剧之乡浙江嵊州。这是一个文人雅士辈出的地方:古代王羲之退隐,朱到处讲学。今天,有经济学家马寅初,革命音乐家任光,风景画家郑午昌和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

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母给他起名叫文志,但是他因为年龄小,写作困难,就把他的名字改成了闻喜。文化文学方面,西的一位浙江知识分子到了安美术学院,这位是文,所以你就生在了安美术学院。刘文熙默许并同意xi延安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家春的意见。

今年4月,王家春一个多月来每天采访刘文熙,进行抢救记录,收集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字和视频资料。在《与刘文西的对话》中,刘文西讲述了他童年对美术的热爱。

小时候看妈妈绣的时候,我把手稿画在鞋面和枕套上,跟着她画。时间长了,兴趣就培养起来了。刘文熙回忆道。

到了中学的时候,刘文熙的艺术才华特别耀眼。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圣贤中学读书的刘文西,喜欢抄领导的画像。当时觉得很新鲜,但是学校门口的画太小了,就在家里画大了。1949年圣贤一解放,全县只有圣贤中学有一幅毛主席的大画像,唯一的画像是刘文熙画的。

也是那一年,刘文熙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军政学校。他随钱从农村来到这座城市,钱是他家最开明的叔叔,当时在复旦大学任教。但没想到的是,因为他看起来又小又矮,他被学校拒绝录取,但后来他进入艺术生涯的70年里,每一朵云彩都有一线希望。

我舅舅把他推荐给了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中国第一个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人。陈望道顺手给了他两张个人照片,考验他的水平。陈望道很高兴看到闻喜的写实画,后来推荐到育才学校美术系。陈广建说。

1950年,刘文熙以转学生身份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三年后,他和陈广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经过五年的专业学习,1958年,他们被分配到Xi美术学院任教。

半青山半黄土。刘文西在Xi安的61年间,去陕北写生100余次,走遍陕北20多个区县,完成了3万余幅陕北革命历史题材和风土人情的速写和上百部作品,其中《毛主席身边》、《祖辈四代》等多部作品深入人心。

刘文熙的学生、安美术学院院长郭在接受采访时评论说,这位老院长不仅推动了中国人物画的创新,还成立了黄土画派,这是唯一一支从高校中诞生的学术团队,注重实践,改写了学生的观念,回馈了中国艺术教育,培养了一批基础深厚的艺术精英。

走过陕北毛主席走过的大部分地方

在刘文西的人物画创作中,以毛主席事迹为题材的作品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一生中从未见过毛主席,但在25岁的时候,他创作了毛主席和牧羊人,曾经风靡一时;1997年,他设计了目前在中国流通的第五幅人民币毛主席像,成为中国印刷量最大、利用率最高的画作。

据陈广建回忆,1957年浙江美术学院毕业前,刘文熙在陕北完成了他的第一次写生经历。为了完成毕业工作,他收集了大量毛主席的照片,北上延安,找到毛主席与杨嘉玲五位农民谈话的现场。为此,他在杨嘉玲住了一段时间。

在《与刘文熙的对话》中,他讲述了这个创作的心路历程。

毛主席的照片里有一块大石头,就在杨嘉玲沟口。我找到了那个地方,了解了当时的场景。我当时就问了五个农民,当时主席为什么笑?他告诉我的主席,你姓杨,你是的后裔。当时大家听到都笑了。这是照片中每个人物表情的来源,也是我的作品《毛主席和牧羊人》中毛主席表情的来源。

有一天,刘文熙沿着延河写生,看见一个老牧羊人赶着羊群穿过沟岸。陕北老人被绑着羊肚巾,皮夹克,满脸皱纹,胡子拉碴。他立刻想到了杨嘉玲的那一幕,他的名著《毛主席和牧羊人》就是由此而来的。

1960年曾在《人民日报》发表过,他的作品受到毛主席的称赞:我很像西画和中国画,他是一个年轻的画家。这给了年轻的刘文西很大的肯定和鼓励。

除了《毛主席和牧羊人》之外,xi美术学院早期刘文熙创作的《毛主席语录》,以及后来的《毛主席和小八路》、《信心的话》、《拉家绕主席》、《北移》等都是广为流传的作品。

刘文西为了完成一组八幅《迁陕北》的画作,沿着延川、清涧、绥德、郏县等12个县走了100多天,只有郏县留了下来。为了描绘大家劝主席过黄河,但主席不渡河坚持留在陕北的画面,他时而站在县城的最高处,时而站在黄河边,努力揣摩照片中的每一个动作,体会毛主席澎湃的心情。

没见过毛主席,只能靠想象。陕北穿什么样的棉衣,梳什么样的发型,都要深入研究。在郏县,包括竹官村和神泉堡,他走过的山洞我都去过,每个山洞我都画过。只有经历和思考他当时所处的场景,他的作品才是有形的、生动的。刘文熙临死前回忆了这件事。

用一生实践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

刘文西家有一本泛黄的读书,封面毛主席像模糊不清。开卷,画图,写个人观点和笔记。这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1950年刘文熙在上海育才读书的第一任老师王琦先生作的。

闻喜以为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后来才知道只会给他,他会更加珍惜。当他一遍又一遍地研究它时,他把经典的句子倒着背。这几年经常看一看。可以说,闻喜一生践行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陈广建说。

1950年,当刘文西第一次接触《讲话》的内容时,他清醒地找到了艺术的方向。人在艺术上的问题,如果被理解了,就不会走弯路。当时我就明确了方向是为人民服务,道路是和人民结合。这种信念8、10年都不够,我还要坚持一辈子。

15岁,师从刘文熙,跟随老师45年。学生杨晓阳多次到陕北与刘老一起写生,亲眼目睹了他与当地老乡的交融之情。刘先生对此非常熟悉。当他在村子里找到一个山洞并呆在那里时,许多村民会包围他。感觉大家都认识他,显然不是一两次。

受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影响,刘文西提出了亲民、严于造型、重笔墨、求创新的艺术主张。不仅联系群众,还能交到朋友。想画一个人,喜欢就出来。刘文熙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过。

那是1958年,没多久就到了Xi美术学院。刘文熙带着学生去陕北搜集旅游资料,在延安十里铺村住了五个月。如今已届晚年的袁明,曾是刘文熙的创作对象之一。从童年、青年到中年,他已经多次走进刘文熙的画中。

袁明最早出现在刘文熙的早期作品《毛主席旁边》。她是唯一一个转过头从一群孩子后面往外看的小女孩。5岁还在上幼儿园的袁明,因为表情生动、性格活泼而受到刘文熙的喜欢,在这幅画中被塑造成一个人物的原型。

但不是一次,可以这么生动。每天从幼儿园回来,我坐在高高的玉米堆上,给刘老师一个素描对象。他很用心,经常叫我把头放那边,手再伸出一点,就这样坚持了几个月。

为了深化创作对象的生活,刘文熙与家人分离。我上小学之前被很多家庭寄养,包括门房叔叔,隔壁阿姨,亲戚同事,有时候一两个月没见父母。女儿刘对说:

女儿刘,原名,与哥哥刘丹意见一致。但因为父亲热爱陕北的热土,所以以陕北特有的山丹丹花命名,表达对女儿的爱。

有时候舍不得离开我,他们带我去写生。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和爸爸去宝鸡眉县写生。他不理我,让房东家的小姑娘照顾我。无论小女孩去哪里,我都跟着她,甚至带我去学校。在父亲这一代人的心中,事业第一,一切都要向它屈服。

一分一秒都要照顾,不能放过

我的儿子刘丹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回忆他的父亲说:我的父亲一生都在和时间赛跑,他一点也没有浪费时间。每一幅画都是随着时间积累的,这些时间的总和就是他一生的总和。我觉得,就我父亲对待时间的方式来说,他大概是一个很长寿的人。

熟悉刘文西的人都知道,他沉默寡言,从不浪费时间;他极其勤奋,让后人闻风丧胆。

杨晓阳仍然记得40多年前的情景:刘先生总是坐在美术学院的院子里,拿着一张小板凳画素描。即使一只鸭子或鹅走来走去,他也很快画出来。

刘文熙出去写生,随身携带着三种不同规格的素描本:口袋里一个小素描本,后面是略大一点的慢写本和创作水墨画用的大宣纸。

刘先生从不浪费时间,走到哪里都画画。有一次我们去公社吃午饭。当我们看到饭还没做好,刘小姐转身离开了。他拿出路边的小草画,画得很大,让我们知道一切都可以画。这个习惯也影响了我,现在我也随身带了一本小书。杨晓阳说。

影响杨晓阳的另一个习惯是坚持每天画10幅草图。不吃饭是画不完的;画的不够,晚上叫人在洞里画。讲述了有一次他在陕北写生,下雨时不能出门,刘文熙让他扮成陕北老农坐在炕上,同时他还要画素描。

退休后,勤奋工作了一辈子的刘文西,带领黄土画派在陕北写生40余回,创作了《毛主席和牧羊人》、《四世同堂》、《陕北人》等多部黄河沿岸的作品。

在身患疾病的最后一年,他仍然要求每天不间断地出去写生。据助手王美说,在他生病期间,他坚持每天画三四幅画,然后逐渐减少到两幅,直到7月3日他最后一次住院。

今年4月,刘文熙最后一次出去写生。在陕南汉中的五天时间里,刘文西坚持创作了十多幅山水小品。当时他坐了两个小时就要休息。他瘦得屁股不停地来回动,却不想停下画笔。王美说。

吃黑成了黄土画派的普遍规律。什么是黑色食品?惊讶地问道。吃黑就是天黑以后吃。在采访中,包括刘文西同学、安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家春、安美术学院院长郭在内的许多受访者都提到了刘老不吃饭画画的习惯。

他曾经说过,人最怕浪费生命。所以,一分一秒都要照顾,不能就这么放过。

画画永远不会嫌老。刘文熙本来希望活到120岁,因为黄土地上还有很多人物没有画出来。

现在,斯人已经去世了,他们的性格是永远的。以前在狗毛农村散步,经常和人民群众穿梭往来。我一生修习艺术为人民服务的诺言永不消逝。(李华,蔡心怡)

标题:[陕新闻]他创作了人民币毛主席像,成名作获毛主席好评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陕西新闻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陕西省本地新闻的资讯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陕西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心灵鸡汤:

陕西新闻网网站介绍

陕西新闻网是陕西首家省级权威主流网络新闻媒体,也是陕西省网络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陕西新闻网承担着网上新闻报道、舆论引导、网络文化建设等重要任务,是陕西省网络新闻宣传第一平台,也是陕西发布新闻量最丰富、最具权威性的新闻门户网站,向网民提供陕西地图、陕西人事、陕西小吃、陕西特产、陕西美食、陕西苹果、陕西猕猴桃、陕西旅游 陕西博物馆、陕西旅游攻略、陕西煤业、陕西高考、陕西专升本、陕西中考、陕西招生、陕西高考分数线、陕西教育、陕西方言、陕西民歌、陕西福彩、陕西11选5、陕西麻将、陕西体彩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