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入党65年,工龄与共和国同龄 【时代先锋】“90后”院士陈俊武:以身
本篇文章2981字,读完约7分钟
2010年5月13日,陕西省滑县试验场,陈院士(前排,左二)指导操作。新华社
“人生只有七百八十岁,一般只有四百五十岁才能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思维能力。人生苦短,对社会的‘奉献’大于索取,人生才有意义。”今年7月,在中石化总部召开的陈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当92岁高龄的陈在视频另一端的声音刚刚落下时,现场和会场的一万多名干部职工长时间一致鼓掌。
在中国,70%的汽油是通过催化裂化技术加工的。而这位与共和国奋斗了70年的“国宝”专家,是中国FCC工程技术的奠基人。
“我今年92岁。我的工作年龄和共和国一样——70岁,入党65年。”70年来,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献身精神和一个科学家的责任和义务,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以科技报国,一丝不苟,开拓进取,为中国炼油工业的催化裂化技术做出了一系列开拓性贡献,为中国快速发展的现代工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20多岁开始创新,一天都没安静过。”
不设闹钟,每天六点半准时起床,绝不卧床。熟悉陈的人都知道是一个很普通的人。除了每天固定时间看书外,陈院士还有一个长期的习惯——散步。
而这种“法”也是陈从学生时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行动意识。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从学习到工作,陈院士身上有一个鲜明的标签:“不安分的人”。
1944年,陈考入北京大学工程学院。虽然醉心于药学,但了解到当时国家建设的需要,陈毅然将自己的志愿报至应用化学系。
这样一种自愿的“改变”,为他今后的人生埋下了报国的种子。
大二的时候,陈和同学一起去了东北富顺。在日本人留下的页岩油提炼厂,他第一次看到了一个被日本人遗弃还没有开业的煤制油厂,真的很刺激。
从此,“油”成了他心中挥之不去的牵挂,把他四年的青春揉进了书页和笔记里。
1948年,22岁的陈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工程系。在谢绝家人挽留后,于1949年12月前往辽宁省抚顺矿务局参与修复人工油厂。
面对当时技术匮乏、生产条件差的现实,勤奋好学的陈一头扎进车间,用面前的设备验证、对比自己所学的理论,摆弄、琢磨,向专家请教,向老工人师傅学习,常常忘了暮色和衣服上的油渍。
陈年轻时谈及自己的选择时,说他不喜欢不求解答和经验主义,认为应该从实践中求知识,从理论上解决问题。他说:“我20多岁就开始创新了,一天都没安静过。”
正是这种“躁动”,帮助陈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行业传奇。正是这种“躁动”,让陈32岁获得国家劳动模范称号,64岁获得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65岁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71岁获得河南省科技英雄称号,87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第一朵金花”在春天的花园里绽放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石化工业几乎是空式的白色,而内需却逐渐显现。
陈尝到了技术创新的甜头,深知石油是国家工业发展的血液,绝不能让别人老是捏着鼻子窝里斗。
1961年冬,石油工业部决定部署骨干力量,攻关被誉为“五朵金花”的流化催化裂化、铂重整等五项新的炼油技术,尽快改变我国炼油工业技术落后的局面。34岁的陈被任命为中国第一个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
1962年至1965年,陈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套年产60万吨的流化催化裂化装置,该装置在抚顺石油二厂建成投产,大大提高了我国炼油工业的技术水平。中国炼油工业新技术的“第一朵金花”怒放,一举带动炼油技术跨越20年,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在后来几十年的科研工作中,陈、为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80年代初,陈带领团队成功开发了一套新型同轴催化裂化装置,并计划利用这一成果在兰州炼油厂建设一套年产50万吨的大型催化裂化装置。没想到技术方案审查时遭到强烈质疑,以至于石油工业部主管技术的副部长出面主持后期方案审查会议。
陈拍了拍的胸膛,下了一道军令:“有问题,带我陈去问!”
正是陈的自信和执着,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优秀设计金奖。
1985年,石家庄炼油厂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渣油催化裂化技术产业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上海炼油厂建成投产了100万吨/年同轴结构高效再生催化裂化装置。1994年,该技术获得中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领域第一项发明专利授权...
在陈、等几代化工工作者的努力下,中国的催化裂化技术从荒芜走向辉煌。
目前,中国已建成投产数百套催化裂化装置,总加工能力1.5亿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最大催化裂化国。
“初心”是国家的需要
1990年,63岁的陈从领导岗位上退休,但仍然精力充沛。凭着良好的自我感觉和思考,他主动提出继续工作。
直到十几年前,老陈还指出:“未来五到十年,我还可以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导重大工程技术的发展,二是主管宏观战略问题的探索,为此我愿意学习不熟悉的知识,努力提出一些对国家和大局有利的论点和建议。”
煤制烯烃曾是煤化工领域的世界性难题。1997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专家刘赴洛阳交流甲醇制烯烃中试技术成果,希望借鉴流化床技术经验,发展二甲醚技术。陈深知煤基甲醇制烯烃的广阔市场前景,促进了公司与对方的合作。在dmto的工业性试验中,陈不顾80岁高龄,5次前往陕西省滑县试验点。
在陈的指导下,该项目完成了从实验室、工业中试到工业示范装置的“两次100倍”工程技术开发,并于2010年8月在包头市建成了世界首台、最大的dmto工业示范装置,形成了我国在煤制烯烃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如今,dmto技术已在国内近20家企业生根开花,成功开辟了一条非石油的烯烃生产技术路线,促进了中国甲醇制烯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形成。2015年1月,dmto技术获得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陈仍然坚持每天准时到办公室,查阅资料,研究课题,风雨无阻。不久前,他接受了单位的强烈建议和家人的反复要求,减少到周一、周三和周五工作。
一登如豆,星辰千颗。陈晚年率先为我国石化行业培养了许多人才。他打破门槛,设立教学方法独特的高级培训班,让中国石化领域的优秀学生接受高水平的“魔鬼训练”。当年研讨班的很多同学都成长为石化行业的技术专家。
中石化安庆分公司副总经理龚超是催化裂化高级研究班的第三名学生。在她眼里,陈老的一生就像是他研究了一辈子的催化裂化反应过程。热量和催化剂使原来的重油发生裂化反应,变成可用的汽油、柴油等产品。微小的催化剂颗粒时刻准备着,在它们粉碎完成使命的那一刻,“陈院士的人生经历多么相似”!
“当你90多岁的时候,你仍然坚持思考和工作。你的动力从何而来?你的初心是什么?”——今年全国科技工作者节,洛阳一批“90后”青年技术人员带着敬佩之情拜访陈时,提出了这个问题。
精力充沛、满头白发的陈没有多想,伸出右手,挥了挥手掌,给出了一个四个字的回答:“国家需要!”
岁月如92年的歌。喜欢古典诗词的陈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一个老人能记住他的一生,当他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成功。还有,旧时光一去不复返,船又出发了。”
新闻推荐
陕西女孩骄傲地走过天安门广场
赵世庆从预备队员到正式队员,从正式队员到预备队员,从预备队员到正式队员,最后到长安街,经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习主席和...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诚信。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快乐和美好!因为爱而付出,时光流逝,陕西是不变的家。
标题:(要闻)入党65年,工龄与共和国同龄 【时代先锋】“90后”院士陈俊武:以身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陕西新闻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陕西省本地新闻的资讯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陕西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