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陕西新闻网”在本站您可以浏览到陕西省10个市最近发生的最新资讯,是世界人民了解陕西最好的一个窗口。

主页 > 资讯 > (要闻)消夏,散落于尘世的文明进化史 ■文 武

(要闻)消夏,散落于尘世的文明进化史 ■文 武

来源:陕西新闻网作者:李子光更新时间:2020-10-30 02:40:02 阅读:

本篇文章3355字,读完约8分钟

盛夏,“烧烤”模式在中国许多地方推出。

天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虽然温室效应已经很严重了,但是热度并不是今天才有的。据《旧唐书·德宗记》记载,唐贞元十四年(798年),“盛夏甚热”;《旧五代史·梁书太祖本纪四》称“富阳”在五代之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六月的某一天,即太阳很大很毒;在《松石五行志二》中,我记载了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五月大,草木枯,泉尽”...

有史以来最热的时候是乾隆八年(1743年)(中国三千年气象志总集)。据专家估计,7月14日至25日北京气温高于40℃,7月25日达到惊人的44.4℃。在此期间,“路上有许多死去的行人”。根据官方统计,北京郊区和城市有11400人死于高温。

虽然甘龙穿着厚厚的龙袍,可以享受更多的夏季特权,但他仍然很痛苦。所以这位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的皇帝,自然要写一首诗:“冰盘雪寒;展览又苦又热,心挨着李倩。”普通人可以想象,有宫女摇扇,有冰室坐的乾隆,依旧“苦不堪言,令人生厌”。然而,人类正在不断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

今天,如果我们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人们度过夏天的习惯就像一部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文明进化史。

夏天,哪里凉快

水往下流,人往凉的地方走。为了躲避酷热,躲在山里或住在湖边,古人的普遍原则是八仙横渡大海,展示他们的神奇力量。

手握丰富资源的中国皇帝,自然会通过消暑来引领社会潮流。清朝皇帝有两个暑假选择:一个靠近颐和园,另一个远离建于1703年的承德避暑山庄,顺便去打猎,以显示他们的威严。到现在,避暑胜地遍地开花,已经习惯了。当然,他们一般延续承德避暑山庄的选址习惯,即有山、有林、有水。

相比之下,普通人过暑假的方式就简单多了,从古人留下的很多诗词就可以看出来。白居易有句诗说:“夏天到哪里可以休假?回到森林里的太阳。哪里凉快?在池上迎风航行。”在森林里,少晒太阳当然是暑假的首选;王在陕西建了一座“竹亭”,独自倚在近处的竹子上,一边弹着琵琶,一边哼着歌。声音太轻,除了我的伙伴明月,谁都听不见。”陈子昂与之相似,也是“风景开好屋,琴歌作梵天宴”。人疑白楼赏,地似竹林禅。池光乱以户,付宣廉。彩空现在很安静,拿月亮来做成拳。“秦观喜欢一个人在刘隐、池畔,撑一张床来吹吹风。所以他就有了“背着杖追柳外凉,桥南画床”的想法。船上的笛声在明月中升起,风将莲花置于自己的芬芳中。最神奇的是诗人李白。李白喜欢练剑,有侠义之情,为人率真豁达,所以他的暑假方式很独特。”懒懒的晃动着白色的羽扇,一丝不挂的出现在绿色的森林里。脱下毛巾挂在石墙上,顶上洒点风。”

(要闻)消夏,散落于尘世的文明进化史 ■文 武

找个凉快的地方,是人们能想到的对抗酷暑的首选。就像非洲大草原上的那些动物一样,它们只是在天热的时候整天泡在水里。古人也喜欢在白天呆在阴凉处,富人建造自己的凉亭或凉爽的房子,晚上他们很高兴呆在凉爽的微风旁听青蛙唱歌。

时间是历史的车轮。如今,人们选择避暑胜地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到处去避暑胜地,比如夏天北上旅游,越来越多的人不辞辛苦地出国,就是为了感受烈日下难得的自然凉意。

抵御夏季高温的方法总是比困难多

这是所有夏季选择中最值得描述的一个。这里的抗暑斗争不是针尖对麦芒的蛮干,而是在住房、使用、食物和衣服方面受益于这种情况的智斗。

首先是“居所”。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建筑研究的赵光超曾指出,古代建筑大多建在桥台上,其功能之一就是通风。通风不仅可以保持房间干燥,还可以使房间尽可能凉爽。古人也喜欢靠水盖房子,就是为了靠水降温。今天,它变成了一个江景房和一个湖景房。在许多老式房子里,可以看到没有屋顶的天井,这也可以起到促进空空气流通的作用。更何况历史上直接把水抽到屋顶让水自然流下来降温效果真的更好,但是只有动力塔顶端的皇宫才能吸收。

房子再怎么改造,其降温效果也无法超过直接把“冰”引入房间的“凉房”。古代人蓄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的周朝。当时,周朝设立了“领人”的官职,专门负责收集和储存冰块。每年冬天都会收集冰块,然后埋在两米多深的冰室里,精心维护,只在第二年夏天使用。

据有关记载,清朝时期,北京有18个冰室,由工业和水利部负责。但是,尽管用尽了一切可能的手段,局限于当时的技术手段,真正能保存到次年三伏天的冰只有三分之一。

虽然储存冰的成本很高,但一些皇帝忽略了它,把它作为一种奢侈品。例如,在唐玄宗的每个夏天,金色大厅和后宫都被冰覆盖。不多穿点衣服会瑟瑟发抖。世界上有好的,但也会有不好的。在皇族标杆作用的影响下,民间对冰的需求逐渐破茧而出,明代普通百姓使用冰的情况也很明显。明代著名作家、画家、戏剧家徐渭在北京居住时,曾唱过两句诗:“门前铜灯急,卖冰是冰。”

第二是“用”。如果你问从古至今的夏季家电,粉丝们肯定是有很大贡献的。据金代崔豹《古今笔记》记载,扇子起源于殷朝,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趣的是,扇子也演变成了可以书写、绘画甚至收藏的精美物品。除了风扇,人们最常使用的是夏季睡垫和竹床,并且还在继续使用。历史上,一个完全由竹竿制成的长圆柱体,也就是竹女士,现在很难看到。朱夫人始于唐代,盛于宋代。朱粲夫人抱紧她的胳膊或休息她的脚。她有很好的散热效果,但是在更先进的电风扇和空.面前她太笨拙了

(要闻)消夏,散落于尘世的文明进化史 ■文 武

不难看出,除了古人热衷的各种竹器、瓷枕、玉器、如意之外,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视野。中国是瓷器大国,瓷枕最早出现在隋朝。相对于凉性的瓷枕,晶莹如玉和如意能进入大众的夏日视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想象力。

1902年,后来被称为“制冷之父”的美国发明家威利斯·哈维兰·开利设计并安装了世界上第一把空钥匙,从而揭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空的出现直接宣布了冰室的终结。

接下来是“菜”。上面说的冰块最初是用来给房间降温的,后来逐渐进入饮食领域。从唐代开始,人们开始将冰块倒入果汁、牛奶、凉茶等饮料中,制成不同风格的冷饮。与冷饮相比,东晋道家医家葛洪发明的凉茶,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医的精髓。直到今天,凉茶仍然是南方人夏天的必备品。

如今的夏粮极其丰富,但西瓜的地位依然难以撼动。这种水果,在4到5世纪从西域传入中原,至今仍有贫富老少之分,还有咸宜,这也是一件值得玩味的趣事。

然后就是“穿”。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源于丝绸贸易,丝绸之所以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是因为丝绸轻如晨雾,薄如蝉翼,而且由于透气性好,更容易散热,是夏季服装的最佳选择。当然,丝绸是普通家庭消费不了的。长期以来,人们的衣服主要是由不散热但耐磨的粗布制成。在现代,随着工业革命和服装面料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服装不仅图案越来越多,而且更接近生活季节,这也带动了人们的审美转向。

享受夏天的炎热,自然平静凉爽

“讨厌的夏天就像享受夏天。”没有人不怕热,但面对同样汹涌的热浪,古代人选择尽可能地度过夏天,另一方面,他们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愿望,把夏天变成诗意如画。

袁枚曾经写过一首名为《小霞》的诗:“近半年不穿衣服,睡在水云深处的花里。我这辈子没有官乐,第一个以六月为荣。”从什么角度来看,袁枚的“不修边幅”就像穿越历史长河的空与李白的“裸体绿林”空的一段对话:两人都漠视世俗,融入自然,自得其乐。

苏东坡在水边写了许多好诗,也乐于在水边乘凉。关于夏天,他写过一句名言“既然清凉无汗,水神庙里的风就充满了芬芳”。杜甫的夏诗所创造的意境也很美:“竹深于客处,莲净爽。儿子调冰水,美女下雪。”还有孟浩然的“晚上送凉出去,打开我的窗户安安静静的躺着。”风给我带来荷花的香气,竹叶滴着露珠的音乐”,虽然它也刻意强调不拘小节,但它的立足点显然是“竹叶滴着露珠的音乐”所带来的宁静。巧合的是,白居易曾在他的诗《消暑》中唱到:“你面前什么都没有,只是窗下有微风。散热是安静的,凉爽的生活是房间空.“在白居易看来,没有什么比平静的心态更容易释怀了。这印证了一句老话,淡定自然。

(要闻)消夏,散落于尘世的文明进化史 ■文 武

其实人类文明的进化,归根结底是为了寻找内心的平静。

新闻推荐

陕西图书学院成立30周年书法展览开幕

书画展览现场昨天,为期一周的陕西图书学院成立30周年书法邀请展“磨海与浪”在凉堡大厦开幕。这次展览汇集了陕西省的许多书法家...

陕西新闻,讲我家乡的故事。观点、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在陕西传播正能量。看看家乡,品味家乡情怀。家的声音很远。

标题:(要闻)消夏,散落于尘世的文明进化史 ■文 武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陕西新闻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陕西省本地新闻的资讯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陕西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陕西新闻网网站介绍

陕西新闻网是陕西首家省级权威主流网络新闻媒体,也是陕西省网络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陕西新闻网承担着网上新闻报道、舆论引导、网络文化建设等重要任务,是陕西省网络新闻宣传第一平台,也是陕西发布新闻量最丰富、最具权威性的新闻门户网站,向网民提供陕西地图、陕西人事、陕西小吃、陕西特产、陕西美食、陕西苹果、陕西猕猴桃、陕西旅游 陕西博物馆、陕西旅游攻略、陕西煤业、陕西高考、陕西专升本、陕西中考、陕西招生、陕西高考分数线、陕西教育、陕西方言、陕西民歌、陕西福彩、陕西11选5、陕西麻将、陕西体彩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