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追寻陕西抗战遗迹:宝鸡接收战俘等约500人
本篇文章1360字,读完约3分钟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政部设立了两个战俘集中营,第一个建于1938年,位于Xi钟南山南麓,1939年6月迁至宝鸡县太阴里(今太阴村)。从1938年建立到1945年8月,第一战俘收容所接收了大约500名来自华中和华北战场的战俘。
昨天,陕西抗日战争文物搜索团前往宝鸡市渭滨区高家镇太阴村,参观第一战俘收容所遗址。
>>。现场参观
那年庇护所被拆除,只留下一个纪念碑
太阴村三面环山,一面是渭河。陕西抗日战争遗骸搜寻团乘车到村里,然后走进山里,很快就看到了太阴寺,那是当时战俘收容所的位置。
所有战俘的避难所都被拆除了,那一年的历史只存在于一块石碑上。这座建于2000年的石碑顶部刻有“军政部第一战俘收容所”,中间是收容所第一任所长王大姐题写的“大同书院遗址”,后面是当地政府题字。石碑附近现在是农田,到处都是杏树和猕猴桃树。
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馆长郝明科说,1937年以来,随着对日战争的不断进行,日军有战俘。根据国民政府的《囚犯处理规则》,每个战区都有战俘临时监狱。达到一定数量后,为了保证安全,应将战俘转移到后方的官方监狱。1938年,国民政府在Xi安中南山下的感应寺设立了“军政部第一战俘收容所”,主要收容被俘的日本士兵。
一开始日本犯人不好管理,经常和工作人员发生冲突,也有人逃跑。“后来,Xi应星派了一名上校参加讨论。曾在日本留学的王大姐是导演。他用教育来管理它,并根据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所追求的“天下大同”,将避难所的名称改为“大同书院”。“郝明科说,不久之后,日军逼近潼关,Xi安不安全,大同书院迁到宝鸡太阴村。后来王大姐被诬告驳回,收容所改名。直到1945年8月日军投降,避难所被下令撤销,次年8月,所有战俘全部撤离。
据官方统计,在第一战俘收容所建立期间,约有500名男女战俘被护送出华中华北战场,其中日本人占绝大多数。
战俘做的肥皂盒现在还被村民使用
“第一个战俘收容所搬到了南边的一个小庙里。当时大约有100名战俘。他们先被护送到宝鸡渭河南北二路,然后走过去。”92岁的太阴村村民张任尚(音译)仍然记得收容所来到太阴村时的情景。当时他在小学四年级。“他们中的一些人生病、受伤和几名女囚犯,他们已经对自己的衣服和行动感到尴尬。护送部队是一个连的部队。战俘都被关在监狱里,主任和官员在里面工作和呆着。护送部队的官兵住在外面农民的家里。”
张回忆说,当时由于设备条件差,资金不足,王大姐当主任的时候就开始做几件事。“第一件事是修路。太阴里距离当时的宝鸡县20公里。虽然地处平地,但都是小公路,有几条小河从南山流出,交通不便。王大姐派兵引战俘沿渭河南岸向西,经聚家村、孔家庄、三河村,修一条简易公路至宝鸡县,解决交通问题。”
“为了活跃战俘的生活,在防空洞门的南面修建了一个近一英亩的石头游泳池,供战俘游泳。由于战俘人数的增加,在避难所后面的山上挖了五六个洞穴,供战俘居住。但是由于土质不好,洞穴都坍塌了。”张任尚说,战俘中能做简单手工艺品的不多,王大姐就组织他们做手工艺品。
在太阴村强泉林场的会计家里,来自华商日报的记者和陕西抗战遗骨搜索团的成员看到了一个有着70多年历史的红色木制皂盒。箱子完整,有一道裂纹,是当年日本战俘做的。62岁的强全林说:“这个肥皂盒比我大,一直用到现在。”
编辑:杜明南
标题:(要闻)追寻陕西抗战遗迹:宝鸡接收战俘等约500人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陕西新闻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陕西省本地新闻的资讯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陕西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