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新闻]榆林治沙:一茬接着一茬干誓将沙海变绿洲
本篇文章1699字,读完约4分钟
榆林,又名沱城,位于陕北。古长城遗址沿其北缘蜿蜒而行,长城之外就是著名的毛乌素沙地。由于长期的人为耕作和气候演变,新中国成立前近百年,黄沙穿越长城,南侵50多公里。榆林三次被迫南迁,沙入乡的人间悲剧不断上演。
1959年以来,玉林人民大力建设防风林带,调水调沙,分洪淤地,开展了改造沙漠的浩大工程,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
只有根深了,树才能生存
1984年,榆林市定边县农民石广银响应中央控制五荒地的号召,毅然举家搬迁到海子梁乡沙漠面积最大的四个村庄,带领七个合伙人一头扎进茫茫沙海。在治沙资金不足的时候,他卖掉家里的84只羊和一头骡子,向西方借钱买树苗。
努力有回报,第一次联户承包治沙战役胜利。旱柳、沙柳和杨树在3500亩贫瘠沙地上的成活率达85%以上。此时,石广银把注意力转向了国有长茂滩林场的5.8万亩荒山。
长茂滩有数千个大沙梁,其中最难啃的骨头叫沃沃沙,在定边县东北38公里,方圆6000亩。风沙常年遮天蔽日,降水稀少。
当年,狼窝沙迎风坡上种的每一棵树,造林人员都要开两三指清沙,再挖一个50厘米深的坑,只为给绿多一点希望。当时治沙造林队在狼窝沙里呆了两个月。几十年过去了,谁肚子里没吃两斤沙子?石广银说道。经过反复尝试,他们找到了一种树木灌溉种草相结合,植树与工程固沙相结合的治沙方法。树木成活率稳定在80%。
树活了,风停了,沙漠变绿了。35年来,石广银带领一帮硬汉在陕北地区,共承包造林25万亩,在国有和集体荒山荒滩、盐碱地上种植各类植物5300多万株。他本人也获得过许多荣誉,如国家劳动模范、国家防沙英雄、粮农组织世界林务员奖等。
现在,石广银开始补植樟子松。承包林地上的蒙古栎,从而实现森林树种的更新。退休前,他将努力扩大樟子松的种植面积。蒙古包到10万亩,然后在沙地上铺一床精美的被子。
唤醒沙漠自我生命的力量
最近开车2个多小时到金街镇狗掌村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曾经是神木市毛乌素沙地最大的无人区。现在,沙地上的长柄杏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不远处,占地一万平方米的毛乌素沙漠生态研究示范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走进治沙基地,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露天实验室:有一个长柄扁桃组织培养实验室,用一个10多米深的沙的真实世界反射仪(tdr)动态检测植被覆盖后土壤的固碳情况;有一个低产有机小麦试验田,每亩产量只有200公斤,用来测试土壤改良
十多年来,防沙基地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日本大阪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共同进行科研创新,走上了防沙与科研相结合的新路。
治沙种树比治理容易。这是神木生态保护与建设协会会长张迎龙体会到的道理。在基地生态经济林间作试验示范区,可以看到解决难题的希望:毛乌素沙地新月沙丘有一个特点,每个沙丘下会有一个背风向阳、保水保肥的沙湾。沙湾整平后,种植葡萄、树莓、枸杞、杏仁等经济树种,然后用公路将沙湾连接起来,形成防火通道,不仅提高了沙地的生物多样性,而且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也解决了林区的防火问题。
我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唤醒沙漠自我生命的力量。今天,张迎龙治沙基地的森林保护面积为50万亩,植被覆盖率从3%提高到65%。该地区农民年收入2000多万元。
美丽的绿色城市
2014年5月22日,当最后一架航拍飞机顺利降落在神木市大堡镇时,逐渐低沉的引擎声向世人宣告,榆林860万亩流动沙丘已得到综合治理。2018年6月14日,第24届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在榆林举行。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指出,中国的荒漠化治理来自于玉林。
1959年至2019年,榆林涌现出了回忠泉、李寿霖、石广银等一大批国家级治沙造林模式。勤劳勇敢的榆林治沙人发誓,用自己的决心和毅力,把沙海变成绿洲。过去的沙漠城市榆林,正在向绿色城市转型。
榆林市委、市政府树立和践行新的发展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出发点,解决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脆弱的矛盾。我们将继续发扬艰苦朴素、坚韧不拔的精神,依靠科技、政策和社会力量不断创新,丰富新时期榆林治沙精神的内涵,在全社会树立文明风尚和生态理念。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榆林市委书记戴征社说。
(张哲浩·马荣睿)
标题:[陕新闻]榆林治沙:一茬接着一茬干誓将沙海变绿洲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陕西新闻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陕西省本地新闻的资讯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陕西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