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陕西新闻网”在本站您可以浏览到陕西省10个市最近发生的最新资讯,是世界人民了解陕西最好的一个窗口。

主页 > 资讯 > [陕新闻]张富清的故事—— 两种态度待公私

[陕新闻]张富清的故事—— 两种态度待公私

来源:网络转载更新时间:2020-10-16 19:24:02 阅读:

本篇文章1332字,读完约3分钟

一碗玉米米饭、一盘豆渣和一盘炒青菜是张付青的晚餐。简单的饮食就像老人退休后的平静生活。

今天,张付青仍然住在他为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工作时分配的宿舍里。30年过去了,原本简单的装修已经陈旧不堪。泛黄的墙壁,斑驳的木门,拼凑的家具,黑乎乎的厨房,诉说着主人的勤奋。

过着简单的生活,张付青既满足又感激:我吃得好,过得好,比以前好很多倍,比贫穷的农民好得多。只要国家发展好,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好。

从县粮食局到乡镇领导,再到外贸局和中国建设银行,张付青在来凤县工作了30年,他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不要改善小家庭的生活条件。我是党的干部,不仅仅是一个小家庭的家长,我想做一些对大家都有用的事情。

为了每个人,张付青经常忘记他的家人。

来凤县教育委员会前主任向志春记得,他曾是张付青最小的儿子和女儿的小学班主任。每次去他家,餐桌上总是放着一样的东西:青菜,馒头,油茶汤。我在他家吃过不下十次,没见过肉腥。向志春笑着说,张付青当时是来凤县原毛东公社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在老百姓眼里是个官员,但家里的伙食比某些社员差。

根据国家拥军优属的政策,张付青的妻子孙玉兰被招进供销社当公职,拿了一个铁饭碗。然而,在三年的困难时期,组织人员被彻底精简,时任来凤县前三湖区副区长的张付青首先动员妻子下岗。要完成精简的任务,就得从自己的脑袋里操作。如果你不太努力,怎么做别人的工作?

思想工作做得好,实际困难难解决。下岗后,孙玉兰为了贴补家用,做保姆,喂猪,捡柴火,打杂。回忆那段艰难的时光,孙玉兰不停摇头,煎熬,太苦,温饱,养孩子都是问题。

光靠父亲的工资是维持不了全家生活的。每次放学,我们都去捡煤,捡柴火,搬石头,或者帮我妈妈缝衣服。小儿子张建全回忆道。

当时,张氏一家住在茅东公社一座破旧的寺庙里,两个大人和四个孩子挤在一个20多平米的房子里。当时,张付青的大女儿患了脑膜炎,由于没有及时治疗,留下了后遗症。这已经成为张付青生活中最令人遗憾的两件事之一。

另一个遗憾是,我没有看到我的母亲最后一次。

那是1960年的初夏,张付青收到了两封来自陕西汉中老家的电报,一封是他母亲病危,另一封是他母亲去世。那段时间他在三湖区主持一个重要的培训。他想等工作告一段落再回去参观,但没想到会永远与自然分离。

很多年后,他在日记中写道:当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工作任务繁重,很多在外地工作的同志都想回家探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他们不能要求组织和找麻烦。对他们的亲戚来说,做好工作是最好的回报。

只有做好大家的事,我们这个小家庭才能过得舒服。处理公、私的原则在张家严格执行,全家人都要遵守,不能麻烦组织。

高中毕业后,长子张建国想参加招聘。负责这项工作的张付青不仅封锁了儿子的信息,还要求儿子响应国家的号召,分散到窑洞公社的万亩林场;大女儿常年在医疗上花钱,他从不向组织伸手;小儿子读书学习的时候,许下诺言:我没有实力,不会帮你找工作。

张付青有四个孩子,生病的大女儿和这对老夫妇住在一起;最小的女儿是医院的普通职工;两个儿子从基层教师做起,一步步成长为县干部。

有些人不理解。问他为什么不能灵活通融?

张付青回答说:我是党培养的干部。如果我以权谋私,怎么对得起党,怎么面对老百姓?(程元洲)

标题:[陕新闻]张富清的故事—— 两种态度待公私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陕西新闻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陕西省本地新闻的资讯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陕西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陕西新闻网网站介绍

陕西新闻网是陕西首家省级权威主流网络新闻媒体,也是陕西省网络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陕西新闻网承担着网上新闻报道、舆论引导、网络文化建设等重要任务,是陕西省网络新闻宣传第一平台,也是陕西发布新闻量最丰富、最具权威性的新闻门户网站,向网民提供陕西地图、陕西人事、陕西小吃、陕西特产、陕西美食、陕西苹果、陕西猕猴桃、陕西旅游 陕西博物馆、陕西旅游攻略、陕西煤业、陕西高考、陕西专升本、陕西中考、陕西招生、陕西高考分数线、陕西教育、陕西方言、陕西民歌、陕西福彩、陕西11选5、陕西麻将、陕西体彩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