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陕西新闻网”在本站您可以浏览到陕西省10个市最近发生的最新资讯,是世界人民了解陕西最好的一个窗口。

主页 > 资讯 > [陕新闻]渭河两岸是家乡丨红色足迹耀三秦

[陕新闻]渭河两岸是家乡丨红色足迹耀三秦

来源:网络转载更新时间:2020-10-08 19:12:01 阅读:

华伟起义烈士陵园南临秦岭,北接渭水。它曾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早期农村革命根据地。陈昭

流淌了几千年的渭河,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创始曙光和灿烂光芒,见证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也见证了中国人民革命进程的篝火。

今天,走在渭河两岸,依然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源、理想之光、奋斗之力。

1921年,在马列主义的影响下,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激荡下,一批平均年龄28岁的先进中国青年吹响了南湖红船上的革命号角,点亮了一个新时代。

渡过万水千山,红船的火焰映射到渭河两岸,革命的火花迅速聚集在三秦之地;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觉醒的三秦儿女投身于推翻旧世界的革命浪潮中。清涧起义、华伟起义、旬邑起义等武装起义风起云涌,开创了三秦之地工农武装分离的新局面;

根据中共中央第87次会议的指示,陕西党组织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建立了革命武装力量,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了渭北游击队、陕甘游击队、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九军、陕南抗日第一军等革命武装,建立了渭北、陕甘边界、川陕、陕北、陕甘等多个革命根据地。特别是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唯一保存完好的革命根据地,成为党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八路军走向抗日前线的起点;

……

以赵晋为中心建立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仅存的革命根据地,成为党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八路军的起点。

从此,星星之火汇聚成革命的燎原之火,带领三秦子孙在生死、血与火的考验中,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奔向新中国。

砖石建筑上的信仰之光

“同志们要踏烈士的血!!!”

这是一个无声的口号。大地是纸,青砖是墨。它静静地躺在华伟起义纪念馆西北工农革命军指挥部旧址,成为革命火种无尽生命的见证。

这又是一声划破长空穿越空.的呐喊在渭河南岸的华山脚下,人们仍能感受到它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导致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陷入低潮。

当李大钊等20名革命家惨遭杀害的消息传到秦东时,渭南(今临渭区)、华县(今化州区)的进步人士怒不可遏。

这是陕西革命火最早开始的地方之一。

早在1921年7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魏业周就在花县仙林中学宣传马克思主义,使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深入到这一地区人民的心中。1924年5月30日,我省第一个团支部——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支部在渭南成立。1925年10月,中国共产党Xi延安特别支部成立。

在共产党人的鼓舞、动员和领导下,华伟地区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先后成立了300多个农会,吸收了成千上万的会员,建立了自己的农民武装,成为大革命时期的一个红色热点。

为纪念李大钊等已故革命家,时任古堆小学教师的共产党员陈树山和时任高唐小学校长的共产党员李组织两校师生和当地群众到附近的河边拾鹅卵石。通过建造校舍的青砖,在学校礼堂前的通道上铺上了一行标语——“走在烈士的鲜血上!!!”

中共陕西省委以中共八七会议精神为指导,决定在党的力量强大、群众基础好的华伟地区发动武装起义。

1928年5月,华伟起义全面爆发。

由起义部队改编的西北工农革命军,总部设在高唐小学。当时的西北工农革命军军委主席刘志丹,总司令唐殊,在校园里发现了这个写在地球上的革命口号。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南门隐蔽,无数仁人志士和军需物资从这里运往延安。

为了让口号更有启发性,刘志丹等同志经过几次讨论,在原口号前面加了“同志们快点”几个字。

“同志们要踏烈士的血!!!”这个动员令,像一阵疾风骤雨,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

西北工农革命军浴血奋战,迅速在方圆形成了以华县高唐、渭南塔山为中心的200多平方公里红色武装割据区,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了有力打击。

刘志丹、谢子长等共产党人深入农村,同贫农“打土豪分钱”。短短一个多月,渭河两岸建立了48个区村苏维埃政府,极大地扩大了革命成果。

虽然华伟起义失败了,但刘志丹等革命者面对失败并不畏惧。总结经验教训后,他们把革命之火引向陕北,在那里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

华伟起义所锻造的热血沸腾的砖头口号,连同“坚定信念,听从党的指挥,不怕牺牲,立志奋斗”的革命精神,被永久融入三秦大地,成为激励后来者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山间溪流中的革命火炬

秋天,渭北高原高,云淡风轻。

在美丽的山川之中,位于铜川市耀州区赵晋镇的薛家寨,因其丹霞地貌而显得格外壮丽。北宋画家范宽以此为原型,创作了中国著名的山水画《西山旅游图》。

正是在这里,刘志丹、谢子长、Xi、钟勋等共产党人将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分离思想与陕甘边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了以黄金为中心的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们把革命的火炬举得更高,燃烧得更明亮。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成立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心建立以赵晋为中心的根据地,并为之奋斗。

1933年3月8日,中国共产党陕甘边区特别委员会在梁成立;3月中旬,陕甘边区游击司令部依金成立;4月5日,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选举成立,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横跨耀县(今耀州区)、淳化、旬邑等地。,这是以支付黄金为中心,基本上形成了。

在党的领导下,各区、乡、村的二十多个游击队和农民红卫兵、少先队员活跃在大山深处。各地人民在区、乡、村建立了革命组织,没收地主和反动富农的土地,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就在薛家寨陡峭的悬崖上,如果不注意,很难发现这里有四个简单的洞穴。在这个地方,革命先辈们开辟了修理机械、服装厂、仓库、运输队、红军医院等后勤组织。,依靠天然洞穴,顽强地与敌人打游击。

在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赵晋纪念馆,国内唯一一批薛家寨修理机械生产的“麻编手榴弹”经常引起人们的注意。

由于条件有限,修理所只能做保养枪支和重铸弹药的工作。红军战士用最简单的制作材料,把麻辫绑在手榴弹的弹壳上,用一根铁丝压一些火柴头,遇到敌人就把麻辫抓在手里,把手榴弹扔出去。

“麻编手雷”凝聚了红军战士的战斗智慧,陪伴着薛家寨的红军战士走过了革命进程中最悲惨的一页。

在1933年10月保卫薛家寨的战斗中,女游击队最后一次与敌人作战。看到子弹打完了,受伤的女队员高举着她们的“麻编手榴弹”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游击队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守护着红色的土地。

薛家寨陷落后,为黄金买单的革命火花没有熄灭,残存的游击队继续坚持游击战,严重打击了盘踞在苏区的反动民团。

艰难困苦让你成功。

1935年2月,周、联席会议决定将陕北与陕甘革命根据地连接起来,形成统一的陕甘革命根据地,以适应反围剿的需要。

陕甘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仅存的革命根据地。

燃烧的火炬照亮了茫茫群山中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坚定不移的决心、顽强的斗争和开拓进取的光辉篇章。

目标一致的光辉岁月

从尿树山出发,在黄河的怀抱中,渭河一路激荡,向东滚滚。

一路上大大小小的支流汇聚成它,“托起”渭河,让她奔向黄河的怀抱。就像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的支持,领导人民一样,最终取得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渭河北岸的乔杉山脉南端,高低起伏的山丘之间绿油油的,田野里的庄稼生机勃勃。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南门被隐藏,无数仁人志士和军需物资从这里转移到延安,转移到中国革命的最前线。

就像穿过时间之窗的空一样,人们今天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党和人民是如何通过他们在饱受战争蹂躏的岁月中的根和血而联系在一起的。

“你这次打的不是所谓的‘土匪’,而是人民热情支持的红军陕甘游击队。它是由解放了的士兵和贫穷的农民工人组成的。”这是陕西省委1932年出版的《士兵的自白》中的一段话,收藏在马兰革命纪念馆。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在马兰革命纪念馆,一份发黄的关中报纸,是陕甘宁边区关中区委的机关报,把人们带回了党和人民心连心的光辉岁月。

党员干部参观了华伟起义纪念馆西北工农革命军司令部旧址的砖砌标语,聆听了革命故事。

本报头版刊登了《开展全民选举运动》,另一页刊登了《早除烟杆,准备明年杀虫》。严肃的政治生活和火热的农业生产充斥着报纸的版面。

正是因为心中有群众,生动而有根据的报道使《关中日报》成为好老师、好亲友、群众的好帮手,有效地推动了边区的群众生产运动和民主建设,激发了边区军民的革命热情和百折不挠的对敌精神。

赵宗发是关中地区的一个普通农民。他曾经把西北野战军的七个伤病员安置在家里疗养。为了让伤病员早日康复,他想尽一切办法给他们做一些好吃的;敌人包围时,他把伤病员一个个藏在树林里...

“最后一把米用于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床旧被子盖在担架上;最后的血肉含泪送上战场。”马棚民谣就是这样唱的,尤其是关中地区的人。

赤水县(现在淳化县的一部分)的马家山和十里院一带,为了养活士兵,地广人稀,但每年运送的公粮却超过8.5万公斤。只有2000多人口的胡家庙乡,每年运送公粮10万公斤,人均50多公斤。胡家庙乡的妇女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赶着灯做军鞋。每年,他们生产4500多双军鞋...

战斗中,群众和士兵都上了战场。1948年4月,旬邑县组织500人的担架队随西北野战军转移到陕西、甘肃两省,历时14个月;1949年9月,旬邑县组织513人、224头驮畜的担架队,跟随西北野战军第18兵团沿川陕公路,涉山向西南进军...

通过马兰革命纪念馆里的老照片,我们还能真切感受到军民团结一心时的鱼与水的深情。

渭河,流了几千年,滋养了成千上万的生物。她不仅以慈母的性格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也帮助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直到今天,她还在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标题:[陕新闻]渭河两岸是家乡丨红色足迹耀三秦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陕西新闻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陕西省本地新闻的资讯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陕西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心灵鸡汤:

陕西新闻网网站介绍

陕西新闻网是陕西首家省级权威主流网络新闻媒体,也是陕西省网络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陕西新闻网承担着网上新闻报道、舆论引导、网络文化建设等重要任务,是陕西省网络新闻宣传第一平台,也是陕西发布新闻量最丰富、最具权威性的新闻门户网站,向网民提供陕西地图、陕西人事、陕西小吃、陕西特产、陕西美食、陕西苹果、陕西猕猴桃、陕西旅游 陕西博物馆、陕西旅游攻略、陕西煤业、陕西高考、陕西专升本、陕西中考、陕西招生、陕西高考分数线、陕西教育、陕西方言、陕西民歌、陕西福彩、陕西11选5、陕西麻将、陕西体彩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