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陕西新闻网”在本站您可以浏览到陕西省10个市最近发生的最新资讯,是世界人民了解陕西最好的一个窗口。

主页 > 资讯 > [陕新闻]“六连冠”是怎样炼成的——陕西省平利县用绣花针功夫推进脱贫攻坚

[陕新闻]“六连冠”是怎样炼成的——陕西省平利县用绣花针功夫推进脱贫攻坚

来源:网络转载更新时间:2020-10-09 13:32:01 阅读:

【习近平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新篇章】

光明日报张哲浩记者杨永林光明日报沈奕君

脱贫攻坚不仅经受了考验,而且取得了成效。

被誉为“女娲之乡”的平利县,有着美丽的“女娲山”和神奇的“天枢峡”,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千百年来,平利县并没有因为这些“珍宝”而出名,相反,因为住在深山老林,所以很孤独,很平凡。

谁也没有想到,仿佛一夜之间,默默无闻的平利县,因为扶贫,一战成名。平利县连续六次获得陕西省扶贫考核第一名,平利县开创的“社区工厂”就业扶贫模式被国家有关部委定为典型案例,并向全国推广。

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利县,视察工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亮点。

平利成了全省乃至全国真正的网络名人县。

工业扶贫:

突破问题,把握特色,永续经营

中共十八大以来,平利县这个深度贫困地区,把扶贫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

"战胜贫困、发展产业是基础和核心."平利县委书记郑晓东说。

凭着自身的资源禀赋,平利开始实施“五十万”工业扶贫计划——精茶十万亩、绞股蓝十万亩、富硒粮油十万亩、中草药十万亩、生态猪十万头。全县已建成标准化茶园20万亩,标准化绞股蓝基地5万亩...12000户有工业发展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实现了长、中、短期工业全覆盖。

同时,平利全面实施“企业实体+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建立责任落实、利益联动、考核评比、政策激励的“四位一体”扶贫机制。222个市场主体与11400户贫困户签订了3-5年援助协议,通过资源流通、劳动力就业、技术培训等方式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

早在2016年初,贫困户陈丰雪就跟随谢厚道种植绞股蓝。那一年他种了4亩绞股蓝,在政府支持下种了3亩魔芋,养了10多头猪,年收入3万元。陈枫说:“带领我致富的人,曾经是贫困户,善良是我的榜样。”

原来谢厚道在2014年之前也是贫困户。后来,他因为种植绞股蓝而脱贫,成了当地的富翁。现在,他已经带领37户贫困家庭致富。

平利县是秦巴山区的农业大县,自然资源丰富。被称为“巴山医药城”、“生物基因库”,也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这给了平利发展绿色产业的绝佳优势。

平利县因地制宜,树立生态扶贫“绿富”和“青山绿水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准确选择一批适合发展的生态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大贫困户,打造产业品牌,积极推进“分店+合作社+大工业户+贫困户”。“社区+家庭手工业+贫困户”的模式,带动了一批有发展条件的贫困户实现自主发展,解决一个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平利视察时,告诉他要“以茶致富,以茶兴茶,办好茶产业”。

总书记的指示很快在公平的土地上变成了行动。平利县万付山扶贫产业园依托安康北方医药李大平天然药物有限公司、平利县钟会种植专业合作社、万付山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等三家新的经营实体,迅速启动合作,投资220多万元建设中药材及种源基地、高效密植茶叶基地、柿子园基地。

“特色产业丰富,大有可为。拔‘穷根’,种‘富根’,必须搞好‘特色产业’。”平利县县长陈伦夫说。

近年来,平利县坚持把工业扶贫作为扶贫的根本政策,坚持优先发展茶叶等特色生态产业。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发展茶叶工业园25万亩,中药材、富硒粮油产业20多万亩,现代农业园区153个,家庭农场106个。

如今,绿色特色产业不仅有效激发了企业家的内生动力,也成为县域稳定脱贫的“敲门砖”。

就业扶贫:

兴实业建社区工厂

扶贫搬迁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和增收的重要途径。然而,对于平利县广大干部来说,搬迁后实现“搬迁、稳定、致富”是一个难题。

据报道,仅在“十三五”期间,平利县就有13481户37974人需要轻松扶贫。随着大量人口的迁入,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问题:一部分家庭储蓄较少,一部分劳动力缺乏技术,一部分贫困户缺乏就业渠道,没有稳定的收入...平利县副县长陈俊说:“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解决他们家门口的就业问题。”

经过充分调研和规划,平利县创新工作机制,就业创业相结合,招商引资,移民搬迁,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建立“社区工厂”,让贫困人口享受到楼上住,楼下工作的当地就业政策。“通过‘以就业为中心招商引资,以投资为中心创业’,平利县很快在全县各社区形成了‘投资、创业、就业’三位一体。”

现在走在平利县老县镇泰山庙村金平小区,只能看到灰白相间的楼房错落有致,硬化平整的道路纵横交错,老人在小区里悠闲的散步,楼下追逐嬉戏的孩子,小区工厂里辛勤劳作的工人...经过9年的移民搬迁,形成了一个快乐的新农村社区,让人感慨万千。

“没有党的好扶贫政策,我家就没有新房,也没有工作。”张对说道。她是一个古老县城万付山村的4个村民小组的成员。2015年被认定为特困户后,2017年2月享受扶贫搬迁政策搬到锦屏社区,住上了100平米的新房。2018年12月,张来到一家社区工厂做缝纫工,月薪2000元左右。

作为锦屏社区三秦电子加工厂的负责人,孙是参与平利县新社区工厂建设的早期企业家之一。自从总书记这次来到他的公司,他的热情更大了:“今年,我想进一步扩大产能,然后在周边城镇和成熟社区新建四个分公司,实现年产值500多万元。带领更多的穷人增加收入,变得富有。”

工业繁荣,人民富裕。从国内第一家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社区工厂”落户平利,发展到现在的83家,新的社区工厂为全县提供了6000多个就业岗位。拆迁户贫困户基本实现了“楼上住,楼下干活,一人进厂,全家脱贫”的目标。

平利的“小社区工厂”成了“就业扶贫的大舞台”。通过“社区工厂”的“平台”,有效激活了各种生产要素的内生动力,实现了贫困户、企业和政府的双赢。这种经验和做法成效显著,具有“融合效应”,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借鉴和推广。”西北大学校长郭说。

人才经济:

葡萄球菌的聚集活化

“大家高焰拾柴”“大家划桨开大船”。精准扶贫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平利大力调动全社会扶贫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作用,强化政府责任,引导市场和社会齐心协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得益彰的大规模扶贫格局。

平利县为了实施就业扶贫行动计划,鼓励贫困地区发展生态友好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就业补贴、房租补贴、贷款支持等方式,支持企业在贫困村发展一批扶贫作坊,吸引贫困家庭就近就业。同时,推进贫困县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增加创业担保贷款和服务,以创业带动就业。

在引导、吸引和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方面,平利县将召集有能力的人回乡创业作为重点措施,探索吸收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现实路径。

平利县长安镇双阳村外出创业的村民胡仁怀,被吸引回乡,后迁到3000多亩山区,新建盘山路,开垦荒地,种植核桃苗,每天雇佣50多人。

村干部说还有14个人像胡仁怀一样,出去打工,回家发展产业,把不值钱的土地变成了聚宝盆。

双阳村的改变加强了平利县动员海归创业带动群众增收脱贫的做法,加大了各项政策的扶持力度,坚持扶持资金向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企业倾斜,帮助他们做大做强,为贫困户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和收入。

据统计,近年来,平利县通过免费创业培训、发放创业补贴、担保贷款利息补贴等方式支持创业和就业。,吸引和支持2100多人回国创业,建立1685个各类经济实体,发展2万多个就业岗位,带动6000多贫困人口脱贫。

机制创新:

初心强,精神强

在精准扶贫和精准扶贫主战场上,平利县坚持以党建为导向,坚持扶贫统一、磨砺作风、磨砺队伍,把扶贫战场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阵地,为扶贫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我在平利工作多年,亲眼目睹了这里的贫穷。尤其是全国范围的反贫困斗争之后,平利6万多贫困人口成为我最大的担忧!如何让平利在这场战役中不落后,如何加快全县扶贫的步伐?我一定要从贫困村做起,解剖麻雀,对症下药。”这是县委书记郑晓东在他的扶贫日记中写的。

摆脱贫困是一项极其艰巨的政治任务。没有非常规的手段和措施,没有解决难题的创新机制和保障,这场战斗很难取得胜利。

面对众多的扶贫任务,平利县突出政治地位,坚持顶层设计,从思想认识、组织机制、财力物力、目标考核、就业导向等方面采取一切措施,使全县的扶贫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在组织机制上,平利县委员会主要领导把扶贫作为核心工作和重中之重,投入了主要精力,显示了战胜贫困的坚定决心。与此同时,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CPPCC等县级主要领导都在齐心协力推进扶贫工作。此外,平利县还大力巩固“三级书记直接抓,部门行业协同帮扶,扶贫单位全心全意帮扶,村干部和基层党员干部配对”的工作格局,真正统一了组织和干部力量。

在就业导向方面,平利县先后制定了《扶贫主战场干部选拔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机制和办法,为战胜贫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县里选派了最好的干部加入扶贫一线,担任村里的第一书记;坚持以脱贫致富英雄论,形成主战领域选人用人的明确指导。2018年以来,全县通过提拔、交流重用、职级晋升等方式,关心和鼓励了241名干部。,其中参与扶贫的干部141人,占58.5%。以鲜明的就业导向,全县迅速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有责、人人有责的脱贫攻坚趋势。

[陕新闻]“六连冠”是怎样炼成的——陕西省平利县用绣花针功夫推进脱贫攻坚

摆脱贫困不仅是一场大游戏,也是一场艰难的游戏。面对复杂的问题,平利县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工作创新,勇于解决难题。

——通过兴办社区工厂,解决了拆迁户“能迁、稳、不返贫”的问题。

——实行扶贫“大队长”制度,即由县委书记带头担任深贫困村的大队长,其他县级领导、乡镇和部门的“一把手”担任一村的大队长,全面负责村里的扶贫工作。全县137个村,每个村一个村长,凝聚了村里帮扶的强大力量,解决了扶贫责任落实难的问题。

——通过成立第一秘书扶贫超市,解决了贫困户农产品入市问题;通过创建“精准扶贫党建020”,解决了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通过创新实施“红、黄、绿”清单管理,解决了重点不突出、实施不彻底的“牛鼻子”问题。

九三学社中央在开展扶贫民主监督研究时,评价平利县是他们以往民主监督研究中问题最少、效果最好的县。

好的机制激发战斗力。平利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先村以“茶旅游一体化”为突破口,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民宿,发展产业,现已建成千亩茶园。2016年,贫困发生率从45%降至0.74%,共有197户532人脱贫。目前县人大负责6个村的扶贫工作,班子成员1个村。平利县CPPCC小组负责五个村庄的扶贫工作。县委主席魏在兴隆镇九龙池村担任扶贫队长。刚到村里的时候,连村支书都选不出来。通过抓团队、聚力量、抓行业、增收,先后发展了6家新的商业实体,种植中草药2100多亩,开发蘑菇5万袋,檫树100多棵,茶园缩小100多亩。

[陕新闻]“六连冠”是怎样炼成的——陕西省平利县用绣花针功夫推进脱贫攻坚

组长亲自参与,激励干部真正帮助。59岁的Xi交通大学一秘马晓梦驻扎在南溪河村,依然坚守在省会平利扶贫一线;柳林坝村第一书记胡伟曾发过誓“村里没有脱贫,我无论如何都是个逃兵”;54岁的一秘钱长伟,为了脱贫,转了两镇两村;三阳镇濠子坝村队长郑金林,小福沟村第一书记郑玉喜,“父子上阵”;正阳镇财政所副处级干部张,在危难之际被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被群众称为“绝望的三宝”……关于平利脱贫的故事还有很多。

脱贫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五年来,平利县始终以艰苦奋斗的作风为打赢这场战役的法宝,形成了抓真、扶真、拼搏的“钢铁”精神,磨炼出了敬业爱岗、攻坚创优的“钢铁”团队。五年来,平利党员干部齐心协力,攻坚克贫,共扶贫20466户,58391人。


标题:[陕新闻]“六连冠”是怎样炼成的——陕西省平利县用绣花针功夫推进脱贫攻坚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陕西新闻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陕西省本地新闻的资讯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陕西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心灵鸡汤:

陕西新闻网网站介绍

陕西新闻网是陕西首家省级权威主流网络新闻媒体,也是陕西省网络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陕西新闻网承担着网上新闻报道、舆论引导、网络文化建设等重要任务,是陕西省网络新闻宣传第一平台,也是陕西发布新闻量最丰富、最具权威性的新闻门户网站,向网民提供陕西地图、陕西人事、陕西小吃、陕西特产、陕西美食、陕西苹果、陕西猕猴桃、陕西旅游 陕西博物馆、陕西旅游攻略、陕西煤业、陕西高考、陕西专升本、陕西中考、陕西招生、陕西高考分数线、陕西教育、陕西方言、陕西民歌、陕西福彩、陕西11选5、陕西麻将、陕西体彩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