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我要让这些没儿没女的老人, 过得比有儿有女的还好” 记省、市道
本篇文章3486字,读完约9分钟
刘宪瑞文/首席记者
人物/记者王旭东
八九十年代,谁要是有几万块,邻居都不知道有多羡慕!刘宪瑞是一位著名的致富带头人。但是,有了这样的商业头脑,她在积累了十几万元的财富后,并没有继续做生意,而是接手了湘桥镇一家濒临破产的养老院,经营了将近30年。
30年来,为了养老院的老人,刘宪瑞把自己的房子和宅基地抵押给了银行。在多年无力挽回之后,他建了一个面积6000平方米的养老院;她失去了两个最心爱的儿子,却供养了一百多个孤独的老人;她患有癌症,但她激励周围的人献身于养老事业。
“我是共产党员。我既然接手了养老院,就不会让一个老人受苦。”
用刘宪瑞自己的话来说,她是一个“会做生意的人”。她可以把山东的棉籽卖到陕西。她可以赚两块钱买一斤棉籽,然后从村里收集棉花卖给棉纺厂。80年代末,30出头,攒了十几万,成为了知名的致富带头人,积极要求上进入党。
但真正让刘宪瑞在临潼区出名的不是她的能力,而是她的孝心。刘宪瑞与丈夫尚结婚第二年,公公因脑出血瘫痪。八年了,多亏她在床前伺候。老人临终前,拉着她的手说:“有你这样的好媳妇,我这辈子无怨无悔”。她的孝道广为流传,也是因为“能孝顺媳妇”的名声,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1990年,时任该镇党委书记的李明光找到她,建议她接手湘桥镇养老院院长的工作。没当过“官”的刘宪瑞犹豫了。她答应先去养老院看看。
养老院破旧的院子里,几个孤独的“五保”老人眼里都有希望,让刘宪瑞的心一下子软化了。她给李书记留了句话:“我是共产党员。我既然接手了养老院,就不会让一个老人受苦。”
当时院子里只有七个老人,养老院的账户里一分钱都没有!谁也没有想到,刘宪瑞会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十几万元的积蓄来补贴养老院,开辟土地,种菜,养鸡...“老人吃不下东西,这不是办法。”那是她所有的积蓄,但是面对采访,她说话很轻。
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她用祖传的房屋抵押改善了自己的养老生活
刘宪瑞一接手养老院,和尚和马就忙起来了。他们在家里拿出积蓄,开垦土地,饲养家禽。养老院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老人的伙食一天比一天好。其他五保老人看到养老院的变化后,也通过正规渠道来到养老院。刘先瑞刚要放松,更大的困难却悄然而至。
1998年,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国家改费为税,地方政府不再统筹提留资金。基层政府也减少了很大一部分经济支出,不再拨款给养老院。地方政府拨给老人的每月生活费没了,连雇工的工资都没了,养老院又一次陷入困境。
据说房子漏水,甚至下雨。养老院里的老房子,由于年久失修,已经成了危房,而且“拆迁”两个字是用大字写的。政府已经为养老院指定了一个新的地点,但它没有钱建造房子。看到几十个老人无家可归,前生意伙伴对刘宪瑞说:“都在这山的尽头。收回。做好自己的事很重要。”刘先瑞的执拗劲上来了:“这些老人没有孩子,没有女人,随时都可能无人照顾。我不肯放弃,就是要让这些老人过得比有孩子有女人的人好。”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刘宪瑞没有拿到一分钱的工资。她靠捡柴火、捡树叶、在自己的田里种粮种菜来养活大家,但即使一朵花破成两朵花,她还是养活不了日益增多的老人的生活费用。这个时候,刘宪瑞已经把家里的积蓄都花光了。和爱人商量后,她做了一个普通人至今无法理解的决定:拿出几代人留下的房子和宅基地,去信用社做一万元按揭贷款,补充老人生活。她一次次去区民政局申请经费,最后申请了18万元的“星光工程”建养老院。刘宪瑞没有自己的房产,一直住在养老院的几个小房间里。
不久,她儿子要结婚了,婚房在养老院。当她提到过去的时候,她的儿媳卢隽隽又好气又好笑。“我结婚的时候,婆婆陪我买了18床新被子。婆婆哄我说,放久了就不好了。我先给老人用,以后再给你买新的。被子被一个一个拿走了,新的今天也没看到!”
为了省钱,刘宪瑞成了十项全能。理发、刮胡子、配药打针、按摩,她都可以放下。我请不起护士。我两个20出头的儿子儿媳,都学会了做饭和缝补衣服。其他养老院也因为资金短缺而陆续解散,但湘桥镇养老院数量在最困难的年份增加到50多家。
“没什么,我在这里,我一定要好好照顾老人。”
目前,临潼区湘桥敬老院居住着50多名老年人,平均年龄超过70岁。最老的已经94岁了,最老的已经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住在这里的“五保”老人有一半以上有聋哑、失明、半身不遂、手脚不方便、老年迷茫等各种残疾。
每天早上六点,刘宪瑞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水烧开了,她一个个送到老人房间,来回要走十几趟。帮助医院里几个身体残疾,不能自理的老人起床带他们上厕所洗脸;给老人量血压,打针,吃药;用轮椅推着行动受限的老人行走、晒太阳;把饭喂给不能自理的老人吃;她上夜班的时候总是穿着衣服躺着,出去一会看看有没有睡不着的老人在外面游荡,看看有没有上厕所的老人,怕他们摔倒碰着;下午,有一点空的业余时间,每个人都被组织去唱秦腔、玩二胡和下棋...刘宪瑞的一天,紧张,琐碎,平淡。
几乎每天都有老人需要去医院。刘先瑞和他的妻子、儿媳骑自行车载着他们,或者坐轮椅推着他们。这种场景在湘桥街的普通人眼里很常见。从湘桥卫生院院长到普通医生,没有一个因为是这里的常客而对家人不熟悉的。
村民关良在养老院的西边开了一家印刷厂。他看到刘宪瑞一次又一次蹲在院子里给老人打扫被大小便弄脏的铺盖,有尊严地送走每一个逝去的老人。我真的很佩服她:“一个月给一万块钱,没人愿意干这种工作。即使是亲儿子,也很难把老人送得这么好。”刘宪瑞回答他:“没什么,我在那里,我一定要把老人养好。”
“你照顾不了家人,我这辈子怕是放不下老人了。”
2000年12月6日,这一天像一把刀子刻在刘宪瑞的心里。当年,薛,一个住院的老人,病重住院。跑前跑后她陪老人看病,最后没能保住性命。12月6日上午,她送走老薛,疲惫不堪地从殡仪馆开车回来时,想起了生病的儿子,不得不赶紧送他去医院。当她焦虑地思考时,她跑进一辆汽车带她儿子去医院。她大惊失色。她迅速上车,一起去了医院。"错过最佳救援期已经太晚了。"医生冰冷的话语刺痛了她懊悔的心。在医院的走廊里,她绝望地大哭起来。
刘宪瑞的大儿子性格内向。那段时间,他儿子生病了,多次对他们说:“爸妈,请你们陪我去医院检查。我怕我的病不好。”儿子说了好几次,她和妻子总是说忙就去。“爸爸妈妈,我的生命真的没有你们心中那些老人的生命重要吗?”手里拿着儿子的遗言,心都碎了。但是擦干眼泪之后,养老院的工作继续进行。
刘宪瑞的二儿子尚永智,是一个健壮有教养的年轻人,会开各种农机,但也放弃了各种发财的机会,跟着她去养老院工作。他儿子做过保安,电工,烧过锅炉,出去买过货,接送过住户,没有工资,但是没有怨言。这样一个善良的年轻人两年前因过度劳累和疾病去世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谁能忍受这样的悲痛连续两次?2011年1月,刘宪瑞因过度劳累多次晕倒,医院确诊为宫颈癌。化疗期间,她隔三差五就跑去养老院。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她匆匆回到了岗位。
如此绝望地看着她,谁能想到这是一个刚刚经历过地狱的男人?“如果你照顾每个人,你就不能照顾你的家人。这些老人是我人生的精神支柱。我这辈子都怕放不下他们。”
“这辈子欠我最多的人是我媳妇。”陆的第二个儿媳迫于巨大的社会压力嫁给了尚家。在月子里,刘宪瑞一天不伺候媳妇,全身心投入到那些老人身上。一天,雨下得很大,她急着帮老人关窗。她滑倒了。怀了刘佳的儿媳听到声音,跑到她身边,费力地把她抱起来。她毫不犹豫地跌跌撞撞地来到医院。她很安全,但是儿媳流产了。
当初媳妇拒绝了敬老的事业。她曾经说过:“我婆婆不爱我们,不爱这个家,连孙子都不爱,可她为什么爱这些素未谋面的老人呢?”看着她对老人无微不至的照顾,看着她日渐衰老的身体和默默的努力,儿媳渐渐明白了婆婆的意思。受刘宪瑞的启发,儿媳妇没有一分钱工资,干了十几年,现在成了她的接班人。
从接手湘桥养老院到现在,刘宪瑞带领家人让100多名没有孩子的孤寡老人活得有牵挂,死得有尊严。先后荣获“陕西省第五孝爱老人道德楷模”、“中国五好家庭”、“中国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30年来,由于她和家人的默默无闻,湘桥养老院成为临潼唯一继承下来的公立养老院,也是临潼孤独的“五保”最舒适幸福的家。
新闻推荐
走进“天宫阁”公交大厅,中法携手保护彩绘木作
本报讯(记者张佳)位于Xi宝安区公共交通大厅。历经近600年的风霜,是小木作天宫仅存的古建筑,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新闻,新鲜,信息量大。你可以走遍天下,却尝不出家乡的味道。不管离陕西多远,都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这里见面。
标题:(要闻)“我要让这些没儿没女的老人, 过得比有儿有女的还好” 记省、市道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陕西新闻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陕西省本地新闻的资讯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陕西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